发现“恩来精神”的“DNA”

时间:2012-10-08 13: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为什么周恩来让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心怀敬意?又是什么令整个世界对“恩来精神”保持永恒的青睐?难道不正是因为“恩来精神”有着自己独特的DNA,而这些基因决定了其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地位。

  “恩来精神”——这是中国100多个“周恩来班”的孩子们对周总理精神的一种“昵称”;也是笔者在刚刚结束的“依托基地,创建‘周恩来班’成果展示会”上的一个小小发现。

  1986年,江苏南京的梅园中学初中一年级里,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周恩来班”;30多年后的今天,在祖国各地涌现了100多个“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而且,“周恩来班”并不是只出现在周总理的故乡或他曾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在北京的中关村中学、大连的枫叶国际学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的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到处都有“周恩来班”孩子们的身影。

  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在华夏大地,对周恩来总理的由衷敬佩与爱戴不仅在庙宇高堂;而且,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市井坊间,几乎每一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描摹的周恩来——

  校长张伯苓说他“是南开最好的学生”,老师严范孙认为“这个学生有“宰相之相”,是“宰相之材”;乡亲们说他“是个真正的好人”;市民们佩服他“为官清廉,勇于担当”;在普通干部口中,他“为人正直坦荡,一生简朴勤勉”;知识分子则感慨,他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

  在代沟理论大行其道的今天,如果说5年就会有一个代沟,90后们还会对上个世纪新中国总理的故事感兴趣吗?当然,当然!在“恩来精神”面前,不分地域,不分年龄,甚至不分国界,人们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判断焦点。不然,今天的孩子们怎么会一点不见外地把“恩来精神”引为自己人生路上的“知己”!这是“恩来精神”的魅力,更是真理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在90后眼中,到底怎么看“恩来精神”?听着来自各地“周恩来班”孩子们的倾心诉说,看着他们充满活力的文艺表演,我发现,他们对“恩来精神”的确有着不同于前辈的独特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在过去强调阶级斗争的特殊岁月里,曾亲身感受周总理亲民质朴的作风,尤其是在“文革”的风风雨雨中,周总理苦撑危局,力挽狂澜,人们对他怀有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而90后们则是从书本上,从口口相传中认识周恩来——改革开放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平等的精神交流中,走近他,喜欢他,学习他。

  有的孩子说,“恩来精神”不只是个“传说”,“恩来精神” 的核心是“对国家的担当”,“周总理的质朴与信念让我最为佩服”。也有的孩子说,请不要觉得自己还太小,不足以思考什么,要知道周总理13岁的年纪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更有孩子说,周总理出门连茶叶都是自备的,走到哪里都尽量不花公款。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周恩来这样的人民公仆……在孩子们的眼里,“恩来精神”是可望的,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以周总理为人生楷模,书写有担当的人生是可及的。

  一位南开人告诉我:南开中学老校友赵启正最近曾回到母校演讲,他说,周恩来就是南开精神的DNA,周恩来就是南开精神的形象代表。拥有这样“精神的DNA”,将使我们无往而不胜,就能够为国家、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南开人与别人不同的资源。

  是啊,为什么周恩来让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心怀敬意?又是什么令整个世界对“恩来精神”保持永恒的青睐?难道不正是因为“恩来精神”有着自己独特的DNA,而这些基因决定了其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地位。于是我又想到,由此推论,又是哪些因素共同融合成了“恩来精神”最核心的特性?正如胡锦涛在周总理110周年诞辰时的概括:“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求真务实的精神;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谦虚谨慎的精神;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无私奉献的精神。”的确,这六个方面,准确地概括和诠释了周恩来精神的丰富内涵。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断言,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同样地,“恩来精神”亦是中国精神瑰宝中无可取代的经典。“恩来精神”标志着中国人的精神高地,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华文化的魂脉。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世世代代”。

  亲爱的“周恩来班”的孩子们,亲爱的90后们,你们是“恩来精神”的接力者,用行动践行着“恩来精神”,让所有的中国人为你们而感到自豪、欣慰。虽然,真正承继“恩来精神”,不是一朝一夕便可炼就、形成的;但只要远离刻意的作秀与炒作,远离虚荣与虚无,真正把“恩来精神”内化为我们自身的品格和修养,内化为自觉的人格追求和精神境界,“恩来精神”就会在中华大地薪火相传,你们就会成为周恩来这样的人。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