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一点,即便是雪域高原,也能拉近与世界的距离。日前,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的边坝县成了西藏第一个光纤入户的县城,近9000人实现同时快速上网。带来这一变化的,正是中国电信援建的“光网城市”工程。
在我国许多地方,光纤入户显得平淡无奇,但对于一个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这种进步来之不易。十年来,在边坝这片贫穷而美丽的土地上,中国电信的援藏干部们与藏族民众一起努力,把边坝人不敢想象却渴望实现的事一一变成可能:第一条水泥路,第一家养老院,第一个蔬菜基地……这许多个历史性的“第一”,留下了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援建工作的深刻启示。
十年来,在边坝,无论是信息化援藏填平“数字鸿沟”,还是开展“智力援藏”培训中青年人才,抑或是进行“民生援藏”发展教育、医疗等事业,这一多方位的援藏格局,着眼点始终围绕增强“造血”功能、蓄积发展后劲。也由于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才有了勃勃生机。
“苏醒”的边坝,得益于援建力量的有效“唤醒”,得益于援建方式的科学合理。值得注意的是,增强发展内生力的边坝援建模式并非个案。在四川地震灾区,东部地区的先进理念与管理方式,正在重构转型之路;在新疆,产业援疆、科技援疆等举措让天山南北迎来新契机;在不少农村地区,“订单农业”让许多贫困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正在援建实践中添加越来越多的时代注解。
援建是一项系统性、全方位的工程,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分步骤、阶段性地推进,更需要统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经济与民生等方面的关系,唯如此,才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推动该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反过来,问诊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之难,在基础薄弱、资源匮乏、偏远闭塞、观念落后等种种“症状”的背后,其实都指向了相同的症结:发展的内生力不足、追赶的后劲不够。在近年来的援建、扶贫实践中,人们也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关键是找准发展的突破口。路宽了、楼高了不是终极目标,治穷根才能脱穷帽;送钱物不如送出路,一个增强内生力的发展模式,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当地人民最欢迎的“礼物”。
这样的援建观,摆脱了拿钱供养、“撒芝麻盐”等误区,指引人们去寻找撬动一方科学发展的“金钥匙”,把援建的力量,转化为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避免陷入不扶即贫、越扶越贫等困境。
在藏语中,边坝意为“吉祥火焰”。科学援建模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正在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焰,照亮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