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充气泵对准肛门,强大的气压造成体内多处器官严重损伤——汽修店学徒杜传旺的悲剧让人痛心。
事件曝光后,引发了强烈关注。是有意伤害还是恶作剧、社会慈善捐助如何管理,等等细节无不呈现在众人的聚焦下。然而,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却被忽略了:小传旺悲剧背后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一个13岁的孩子,不应该在家庭、学校的庇护下自由成长吗?怎么就变成了一个汽修店的小学徒了呢?劳动监察部门哪里去了?义务教育法的约束力哪里去了?……
看来,由家庭、学校甚至法律规章层层织就的保护网撕开了一个洞,杜传旺便从这洞中漏了下去。
家庭监护的缺失,导致了最直接保护层的失效。
传旺一家生活贫困,而恰恰又处在刚超出低保线上的尴尬位置上。应对生活压力、给孩子找个饭碗,这种想法促使小传旺的父亲过早地让孩子离开校园,走进社会。
这时,相关法律法规又显得“有心无力”。义务教育法虽然明确了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履行责任、保障孩子上学,但家长如果就是坚持退学,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缺乏强制性的措施,教育部门也常常无能为力。
小传旺的悲剧还让我们看到,劳动部门对成为小学徒的孩子在认定上和监管上的尴尬。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不少辍学的未成年人,抱着“学一门手艺”的目的走进工厂作坊,他们往往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固定岗位和固定收入,仍然沿袭着旧时代师傅带徒弟的旧模式。这种“师徒”的关系使得很多非法雇佣披上了颇有“人情味儿”的外衣,并且越过了现行法律的限制,逃避了劳动部门的监管。更为关键的是,当未成年工人权利受到伤害时,模糊的定义成为了阻碍其维权的重要因素。
伤害已经烙在了杜传旺幼小的躯体上,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需要家庭、法律共同织就的保护网更加严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