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应急预案里融进道德元素

时间:2012-07-25 09:55   来源:法制日报

  7月21日至22日凌晨,北京迎来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降雨。37人死亡、8万人被困机场、数万名群众转移……有关北京暴雨的消息牵动着网民的心(7月23日新华网)。

  7月21日一天之内,北京市气象部门连发5个预警,暴雨级别从蓝色预警上升到橙色预警,这也是北京自2005年建立暴雨预警机制以来的最高级别。与此同时,北京市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来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灾害。

  毋庸置疑,应急预案对北京这次抗击暴雨灾害确实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执行过程中的僵化以及衔接不足等弊端,让一些市民感到应急预案没有真正起到“应急”作用。比如,110打不通,被困在水中的车辆和群众得不到及时救援,而当群众自发组成救援队伍,又得不到政府部门及时的引导和帮助等等。在这种高级别的应急预案启动之后,出现这些现象,不仅极大削弱了应急预案的“应急”能力,甚至可能会给战胜灾害带来严重干扰和阻碍。应当说,北京这场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是对北京市应急预案的一次严格检验,无论从应急预案的设计上还是实际执行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任何弊端,都需要政府部门认真审视和反思,这对应对更加残酷的突发灾害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在这次暴雨中,微博和热心网友再一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形成的“正能量”不仅鼓舞了人们战胜灾害的勇气和信心,更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眼前的社会。从报道中也能看出,北京网友自发组织起爱心车队,纷纷冒雨开车前往机场组成了免费搭滞留旅客到城里换乘公共交通工具。但是,在机场高速收费站,积水已经快没过了轮胎,车辆排起长龙,随时都可能被困熄火,而收费依然是“一丝不苟”。同样,在倾盆暴雨之下,车辆被淹熄火露宿街头实属无奈,交通协管员照贴罚单和收费员按章收费都是职责所在,他们的这种“敬业”恰恰暴露出应急预案执行中的僵化,或许在应急预案中他们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应急”。的士司机“趁水打劫”。需要反思的是“应急预案”没有从制度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管。

  说到底政府的应急预案是为了“应急”,设计再完善的“应急预案”都未必能完全适应各种突发灾难的要求。为了达到“应急”目的,在应急预案的设计中,不仅要求政府各部门灵活机智的执行制度预案,更要用普世价值的道德观来临场判断。“应急预案”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与拯救,更应当走出日常法规制度的误区,而道德的力量更容易唤起全社会的参与。如果政府再加以引导和有效的组织,让政府的制度应急和民间的社会道德应急拧成一股合力,这样的应急预案应当说更具有实用效果。

  从这次北京特大暴雨灾害的应急来看,政府的制度应急在有条不紊的执行中凸显僵化,制度与道德价值观出现了分歧,政府应急预案与民间爱心力量产生脱节,这让应急预案的应急作用和取得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对今后包括北京在内的其他城市不断完善应急机制也能起到很好的借鉴。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应急机制,虽然人们并不希望这种应急机制经常发挥作用,但坊间有句话“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自然灾害不会怜悯任何一座城市,当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有着完善的应急预案势必会将灾难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因此,每一座城市每一次应急预案的使用,都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我们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美德的民族,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融入到现代城市的应急预案中,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并不是简单的1加1等于2,甚至可以无穷发挥,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朱永华)

编辑:许娜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