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旅游,湖北恩施去年组织“凉民证”活动,今年“凉民证”广告仍见诸路牌,引起舆论的热烈讨论。作为谐音广告,“凉民证”究竟在制造轰动效应还是影响语言生态?勾起历史记忆,“凉民证”究竟是伤害了民族感情还是人们小题大做?
“谐”音广告莫用“斜”了
由于能够激发联想、吸引眼球,谐音一直是广告运作的“宠儿”。用得其“正”,自然会为广告添彩加分;但用“斜”了,则往往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恩施“凉民证”勾起了人们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殖民统治的记忆,拿历史耍花活,用民族之殇为商业利益埋单,这样的谐音广告,公众自然不会买账。
此前,江西宜春以“一座叫春的城市”为宣传语、湖北利川以“我靠重庆”做广告语,都招来批评质疑。为什么谐音的路上不断有人用汉语的多音多义挑战低俗的想象力?究其原因,是一种“无论好名还是臭名,只要出名就有名”的内在逻辑在作祟,而社会的整体浮躁和各种利益的驱使,加速了广告的低俗化甚至恶俗化。
有研究表明,在谐音传播中,当两个意思并存时,有敏感语义的会占上风,其不良意义就会凸显。若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而忽视了负面效应,片面地追求眼球经济而踩踏受众的认知底线,健康的社会文化和舆论氛围就会笼上娱乐至死的迷雾。管理部门也该管管那些跑出格的恶俗广告,进一步规范广告用语,让谐音修辞绽放出应有的光彩。(叶知秋)
伤害民族感情属于过度联想
由“凉民证”联想到“良民证”,尚属正常联想,这亦是旅游机构炒作的本来目的。但由此上升到伤害民族感情的高度,并形成一定的舆论风潮,则不能不说是一种过度联想。如果一个旅游机构的“恶俗创意”就能伤害到民族感情,这与其说是我们的民族感情和历史情结深沉厚重,不如说民族感情太廉价、太脆弱。
苦难历史应当铭记,民族感情应当呵护。否定历史、忘记屈辱、美化苦难无疑是对民族感情的漠视和伤害,但是铭记历史应该有更加自信从容的心态,如果人们在心灵深处坦然面对历史,就会对这种畸变的谐音广告多一份泰然处之,少一些过度联想。动辄上升到民族感情的背后,其实是弱国心态在催化发酵。
弱国心态“害人害己”,既不能使我们正确看待自己,也不能平等待人。而泛民族感情化的认知方式,使一个具体事件无端上升到民族感情的高度,无益于具体事件的认知评价,实损于健康民族感情的涵养培育。如果不能从这种杯弓蛇影、动辄得咎的弱国心态中走出,无论中国的经济总量如何位居世界前列,我们也很难成为受世界尊重的大国国民。(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