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湖南娄底27岁男子邓锦杰因救落水的一家三口溺亡,落水者被救上岸后漠然离去。10日,被救者在镇政府30余人的“护送”下,出现在邓锦杰家中,向邓锦杰的父母及他的遗像叩首致歉。(7月11日《三湘都市报》)
面对救人而亡的恩人,被救者选择漠然离去,在刺痛公众心灵的同时,七天以来这一家三口必定也受着良心的煎熬。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人心都是肉长,将心比心,良知不可能泯灭到如钢铁般的坚硬。尽管寻找他们费尽了周折,也尽管他们靠着队伍的护送才来到邓锦杰家,但是他们来了,至少带着道德逃离的负罪感和良知不安的羞愧感来了。
救人不一定需要回报,道义上的胜利便是最好的礼敬。被救者当初不管何种原因选择离开,代表的只是道德的怯弱,对此可以谴责,却不可当成仇恨的种子。斯人已逝,任何事后措施都于事无补。细究漠然离去的原因,追诉道德逃离的罪责,甚至殴打侮辱以泄愤怒,只会制造出更大的嘈杂,更有违于英雄邓锦杰的本意。
道德的怯弱更能反衬道德的伟大,以德报怨更显道德的境界。宽容迟到的致歉,不仅让邓锦杰留给人们的正义勇敢形象更加鲜明,也让人们领略了其亲人大度慈悲的胸怀。更重要的是,迟到与寻找引领了全社会道德的讨论与反省,无论是公众众口一词的批判,还是邓锦杰生前所在单位的老板带头拿出1万元悬赏寻人,都在证明追求道德良知的认同,都是道德自我教育的净化。而在被寻找的另一端,逃离的被救者,忐忑的自省与“我原谅你”心灵的如释重负,都是道德对怯弱灵魂的抚慰与超度,也是对社会不道德的洗涤与勇气的添加。
宽容迟到的致歉令道德更有力量,让崇高者更主动,让畏惧者更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