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飞海口的一架客机由于暴雨无法降落,申请备降,连续遭到三亚和广州两个机场的拒绝。最终,飞机降落在深圳机场时已经逼近了飞行的最低油量。相关人士透露,此种情况下的飞行安全隐患很大。据悉,民航局对上海地区备降保障工作进行专项整治(6月20日《新闻晨报》)。
《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明确将民用机场定位为公共基础设施,显然,机场不是地方政府和机场管理公司的私家后院,而是服务于乘客、航空公司的公共设施。然而,从上海飞海口航班连续遭到两家机场拒绝备降这一现象来看,机场似乎只是名义上的公共设施,飞机在紧急情况下究竟能否备降,还是“地头蛇”说了算。
据悉,国内连续发生多起类似事件。这说明,机场拒绝飞机备降已成了习惯。三亚机场和广州机场何以拒绝备降飞机?答案似乎不外乎两个,要么是机场容量有限,要么是故意推诿。遗憾的是,不仅涉事机场没有给出充分的拒绝理由,而且相关主管部门也没有给出明确说法。
不可否认,由于目前已进入暴雨季节,飞机无法按时起飞,再加上备降飞机增多,很多机场承受能力有限。但笔者仍然要追问几个问题:机场航班备降保障准备工作是否到位?机场拒绝飞机备降是不是“自私”——是否因为航班延误带来麻烦和经济损失?如果飞机备降继续遭遇机场拒绝,试问飞行安全何处安放?
尽管机场容量有限而拒绝飞机备降的可能是存在的,但笔者更相信这是经济利益在作怪。过去,无论是吉祥航空“拒让门”,还是东航“返航事件”等,都是因为各种经济利益。可是,航空公司、飞行员、机场在互相争利的同时,不能拿乘客的生命安全当儿戏。从这个角度而言,民航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让人忧虑。
当然,也不排除机场拒绝飞机备降还有旧日积怨。笔者注意到,民航公司拖欠机场费很严重,最高时达40多亿元。截至2008年年底,国内近31家机场被欠费总额达18.7亿元。据说,这一状态一直延续,并没有随着航空公司盈利状况好转而缓解。如果是因为欠费问题,不仅双方有矛盾,也影响到机场改善备降设施。
在笔者看来,即使存在机场容量有限、故意推诿、欠费问题等,但不是拒绝备降的主要原因。主因还是监管不到位。更重要的一点是对拒绝飞机备降的“自私”机场缺少应有惩罚。尽管民航部门表示,对拒绝保障备降航班的机场,将依法进行处罚。然而,报道只披露“民航局对上述机场已进行了严厉批评”。毫无疑问,批评式的惩罚根本就谈不上严厉,把飞行安全视同儿戏的机场,不能简单批评了事——从某种意义而言,轻罚问题机场就等于纵容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