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赶客”背后的儿童就医困境

时间:2012-05-24 10:24   来源:西安晚报

  “如果你能等待就挂号,不能等请去其他医院!”,“不管你是发烧、拉肚子、咳嗽或者手足口病,都要等6~8小时”。5月21日晚,有网友发帖称深圳市儿童医院挂号处张贴赶客告示,引起广泛关注。22日,医院表示,告示纯属个人行为,已通报批评该员工。(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9版)

  虽然,“赶客告示”已被证实为“个人行为”,但“告示”所见证的“儿童看病难”,显然并非个人看法、更非个别现象。据该医院解释,“由于儿科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病人候诊时间确实较长,医院工作量远远超过了医院的应诊能力”。事实上,这种“远超应诊能力”、须漫长等待的“儿童看病难”,远不止是深圳的特有现象,而是几乎全国所有儿童医院都普遍面临的困境。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仅有儿童医院68家,为1.3万家医院总数的0.52%。同时,儿科医生本身也同样严重匮乏不足,2008年全国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至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参照美国比例,我国至少还缺20余万儿科医师。

  而儿童医院不足、儿科医生不足,显然又并非时下儿医困境的全部,与之相互伴生的还有“儿药”的极度匮乏。资料显示,在我国35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中,儿童药物剂型占比例不足2%。现实中,针对儿童用药,往往只是在成人药品后简单标注“儿童减半”。而儿科专家告诉我们,儿童并非“缩小版”成人,“减半”用药并不科学。日前媒体报道的“12岁以下儿童禁用尼美舒利”,可以说便是这种“儿药”困境的一个鲜活例证。

  一面是极度的“缺医少药”,医疗资源严重匮乏,一面又是2.3亿儿童巨大而迫切的医疗就诊需求,如此强烈而巨大的供需矛盾和反差,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我们长期不能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加大对儿童医疗的投入?

  据业内人士介绍,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源自儿医“高成本、低收益”的特殊性。一方面,从医学角度看,囿于儿童生理(更为娇嫩、脆弱)和心理(儿童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理特征)的特殊性,相比其他面对成人的医疗,被称之为“哑医”的儿医,往往需要更为高超精湛的医术,也常常伴随更大的医疗风险。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看,由于“儿科患儿用药量小”,“儿童患病来得快去得也快”,儿医的经济效益往往很差,“不像老年慢性病那么‘赚钱’”。

  由此不难看出,时下我国儿医的困境,事实上是目前我国各种既有医疗痼疾的一种集中体现和典型症候。比如“国家政府对公益医院的投入严重不足”(2.3亿儿童却只有68家儿童医院、6万多儿科医生),“公益医院的严重逐利化”(不赚钱的医疗项目便不受重视),“医术仁心能力的严重不足”(轻视对儿医这类需要高超精湛医术的医学、医生的培养),“医疗补偿依然高度依赖以药养医”(儿医用药少,所以儿科医生待遇低)等。

  就此而言,对于当前正在艰难推进的新医改,“儿医”或许正是一个最迫切急需攻关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评判和见证医改成效的重要“试金石”、“检测仪”。(张贵峰 媒体评论员)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