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我不让”的两难选择

时间:2012-04-20 10:18   来源:燕赵晚报

  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叉。该名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4月19日《成都商报》)

  “孔融让梨我不让”,一反常态观点,且出自一个小学生之口,令人惊讶。这不是恶搞,也不是炒作,而是一个孩子真实想法的表达。这个问题放大到社会舆论环境下来讨论,题目答案本身的对错已经不重要,教育方法和道德观念的争论转而成为问题的核心。

  这是帮助孩子们解决是非观念和认识问题本质的争论,也是明辨教育方法、价值观和道德是非观的焦点。孔融让梨一直受到世人的赞许,这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礼貌教育,是对小孩子尊长敬老的鼓励。然而,考题本身只是问学生会怎么做,小学生考试答题只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不应该有标准答案。之所以引起争论,正是因为出题的目的在于人为设计了标准答案,而且是唯一的答案:必须让梨才给分。孩子据理力争,有两点值得尊重:一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答,诚实,不虚伪;一是勇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要鼓励,不能打击。

  争论已经超出考题和学生答题的本身,是因为争论本身及人们对教育方法、价值观和道德认识都有分歧。一些人认为要让梨,则是坚持教育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要塑造人,让孩子成为思想和观念正统的人,打造为众人所接受和欢迎的价值观;一些人认为“不让梨”有理,则是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和尊重事实,并对这种把道德强加给学生的教育方法不以为然。

  到底谁是谁非呢?其实,不管是考题本身,还是道德争论,都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这是一种观念争论陷阱。就道德而言,“让梨”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值得尊敬、鼓励和赞赏;但是,就考题而言,不应该呆板的设置“标准答案”,而且,学生回答“不让梨”的诚实也是值得肯定的。事实上,孩子暂时不懂谦让也不是一种恶,这个答案未必就证明孩子是自私的人。更不应因此而引发孩子不敬老的道德忧虑,孩子不说假话,究竟关乎什么样的道德问题,也无法定论。

  争论到此,“让梨”与“不让梨”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道德悖论”:到底是“敬老”对,还是“诚实”对,把学生置于一种两难选择的境地,但让孩子违心地说“道德假话”,肯定不是教育的目的。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