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   社会

在今天,谁还活得“无能而懒惰”

2012年04月18日 08:10:00  来源:新民晚报
字号:    

  “无能懒惰”是年过九旬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学者钱谷融先生分析自己一生经历时得出的“结论”。

  听到的人总觉得这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过度自谦,大多都不会认真去听钱老跟在后面的那句解释和强调:“决非谦虚,确是实在话——因为无能,所以觉得还是懒惰一些好,不争,少计较;因为无能懒惰,所以能够坦然面对各种潮流、运动,不去跟风;率性而为,自己爱好的才做。”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在这话的背后,听出一点打趣、嘲弄和自豪、骄傲来。思考钱老对“无能懒惰”的定义,其实更接近于陈寅恪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钱谷融先生的名字,会让人想起当年中国一波又一波的文学思潮和社会运动。一篇《论“文学是人学”》,初发表时被赞为“观点新鲜”,随即遭到近20年的批判,到上世纪70年代末被“工具论”挤压得苍白无味的文学界重新推崇,直到去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评选学术原创奖时,尽管近年来各色人文社科“新成果”浩如烟海,“杰出成就”“重大发现”屡见不鲜,专家们淘漉之后胜出的,却是这一篇。

  因为是连着内心信仰的真正“原创”,也因为淡泊功利的“无能”而“懒惰”,尽管遭遇与主流观念相左引来的侮辱性批斗和社会压力,钱谷融先生都不肯跟风修改。待新时期新思潮出现,《论“文学是人学”》获盛誉,成了极少数不需要重新修改就能拿出手的好文章。

  今天正当年富力强的许多知识分子,如果也能够如钱老一般敢于自认“无能懒惰”,恐怕会于科研、于自己的人生、于社会都大有裨益,让浮躁、功利的风气大大缩减它的势力。“无能”,是对个人有限精力、认知范围和浩瀚无穷、各有奥妙的世事的理性判断;“懒惰”是一份独立而自在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性,是对理想的坚守和对诱惑与压力的抵制,让人可以真正专注于个人的本分与兴趣。

  社会发展早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然而单线条、一元化的思维习惯依然肆行无阻,十分强大。缺少稳定的、完整的价值信仰体系,又多的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想,遇事每每便容易陷入一窝蜂式的盲目、冲动和情绪偏激之中,大到公共事务的决策制定,小至个人生活的规划选择,都难逃其害。最近的清理网络谣言行动中,一个月上下竟有20余万条不实网络信息的“丰收”,许多谣言本来只是一句轻率玩笑,荒谬不堪却照样能在网络上被一窝蜂式地转发,不胫而走,整个社会的非理性心态可见一斑。

  要推动一个社会从逐利无底线的疯狂行动和集体臆症频发的状况,回归理性、重建健康良知体系,大非易事。最现实的起点,却仍要寄望知识精英们的自省与成长,让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信念、有清醒自知的“无能懒惰”者们渐多、渐自在。  

[责任编辑:樊玉娇]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