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吴平的县城小学退休老师,连自己也不可思议地居然荣膺“全国当代十佳英才人物”。60多年的人生经历,没事迹,没作品,一生的最高荣誉,也就是县级先进工作者,怎么就天上掉下个“国家级大奖”?
这项名为“盛世中华”评奖活动的组织者,反复催促吴平赴京领奖,再三叮嘱“活动很重要,有国家领导人要出席,你必须要来”。在北京,吴平果然见到了大场面,与他类似的100多名获奖者,互相寒暄,自报奖项,不是“英才”、“十佳”,就是“最具影响力人物”。而所有的人物们都有一个共同义务,须交2800至3万元不等的领奖费。
吴平获奖的价码是4800元,相当于他两个多月的退休费。看在国家级大奖的分上,也许他觉得花这4800元,的确不枉节衣缩食一番,过几天清苦日子。只可惜,扬名立万、享誉全国的陶醉,很快因警察的介入而惊醒。所谓“盛世中华”,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闹剧与丑剧。
初步调查表明,评奖活动公告的八大主办方,不是欺世盗名,就是子虚乌有;评奖专著(获奖人物事迹与作品)的书号是凭空捏造的,奖项的设置不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是直接与金钱挂钩、按奖论价。“盛世中华”给吴平这样的被骗者以短暂的荣耀满足,更向社会集中展示了令人作呕的铜臭与信义扭曲。
不同于商品造假个案,受害者往往局限于一时一地;“国家级”荣誉贱卖得逞,污染的不仅是社风民心,甚至可能伤及整个民族精神,因而更不能简单地斥之以骗局,或聊作谈资,一笑了之。稍想一下便不难发现,类似“盛世中华”这样的评选,其实是某种社会现实的折射。评选的操办者是虚的,标榜的荣誉、称号是虚的,但它所契合的社会价值风向标,未必不是真实的。那种好名务虚、以名代实、将名博利、名义相悖乃至以名灭义的局部真实,倘若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软肋,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现实中,造假与虚名像一对孪生兄弟,在市场、职场、官场腾挪自如,取之无道。教授写论文剽窃抄袭,因为论文之名等同于成果与业绩;官员热衷于学历造假,因为高学历之名意味着增重晋升的砝码;企业乐意花巨资买来“免检”“信得过”的牌匾,因为这些荣誉犹如护身符,有助于巧取豪夺,危害消费者。吴平们不是不知道,将要获得的荣誉与自身事迹或才能有何等的差距,但他们更深谙荣誉与实利的勾连,更经不住一夜成名、名利双收的诱惑。细品“盛世中华”所设20项大奖,不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都有可能转变为一本万得的含金量。所以,这么多人慷慨解囊买大奖,与其说是被骗,不如说是正中下怀。
更想说的是,即使不是“盛世中华”这样的公然骗局,货真价实的官方是否有必要操办那么多的评选、论证、授牌、颁奖活动,也许值得打个问号。事实证明,以现有的制度支撑不仅无法做到保证其客观性、公正性,往往还可能为权力寻租提供新的平台;有时评出的所谓十佳、百强、所谓中华英才、中国脊梁等,不但谈不上公众的由衷认可,反而更像是一次国民精神、社会价值的自我拉低。
“盛世中华”的主要操办者是一个小人物,但我们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小看了虚名与假象的能量。实际上,现实中暴露出来的种种诚信问题,无不与虚名牟利、虚美隐恶、虚情假意这类社风、政风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