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日前对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月收入做了最新统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月收入是1480美元、约合人民币9327元。其中,中国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656美元、约合人民币4134元,位列所调查72个国家和地区的第57位。(4月4日《京华时报》)
“中国员工平均工资尚不及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个判断确实足够惊悚且吸引眼球。跟帖里骂声一片,微博上都在晒谁拖了平均工资的后腿。其实,即便是对中国员工月薪的统计,恐怕也是未必契合民众感知——因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总收入是23979元人民币,相当于每月2000元左右(这还包括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那么,这个“4134元”的中国员工月薪标准,起码把绝大多数中国普通员工甩在了身后。
分配是经济学领域里的概念,更是秩序与公平层面的一种体现。无论是什么口径的平均工资,总会在民间引发不同的热议——说到底,还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诉求使然。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在博鳌亚洲论坛“收入分配与经济转型”主题论坛上说,十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差距比较大。他还列举了具体的数据:从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里,中国财政收入增长20.4%,居民收入增长13.7%,居民收入比财政增长低将近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美国财政平均增长1.86%,居民收入增长3.95%,居民收入高于财政增长;韩国在同样时间财政收入增长6.6%,居民收入增长6.4%,两者基本持平。中、美、韩三个国家的数据对比,凸显出中国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的现实。
平均工资上的焦虑,不过是敦促收入分配改革的民生诉求而已。今年“两会”前夕,从 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知:北京、江苏等14个省份表示,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此外,山东、福建等14个省份表示,要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意味着 28个省份已将分配改革提上重要议程。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如是说,“在我任职的最后一年,政府还将要做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收入分配改革的方案千千万,要义无非是“效率”与“公平”的权衡。这些年,市场框架在构建,但内容要素却未曾合理归位,土地、利率、劳动力以及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价格未能真正反映市场价格,最坏的结果就是穷补富、劳补资、落后倒贴发达,在强调市场奖勤惩惰的同时,未能真切关照“共同富裕”的短腿。分配改革,先“破”后“立”,眼下的症结,主要在于两个层面:一是法治环境不健全下的灰色收入横行,导致事实上的差距扩大;二是改制与改革中的“制度跑偏”,导致个别国有财富个人化流动——加之垄断行业的不合理收入未曾打破、财税体制未能平衡好调节关系,社会资源“洗牌”就面临着形形色色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