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临,百花齐放,蛰居已久的人们纷纷出门赏花踏青,因花引起的口水纷争也多了起来。前些时候是赏樱游客挤爆武大,一些不文明行为刺激学子创作“咆哮体”发泄不满;最近的新闻是武汉东湖牡丹园号称10万元一株的绿牡丹被连盗4朵,央视等媒体报道聚焦游客素质和维护城市形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本来只是关乎素质,但另外一些质疑的声音,为这件事蒙上了一层炒作疑云。较真的市民表示,去年东湖牡丹园也有绿牡丹被掐,当时“报价”仅为1万元。而专家对类似绿牡丹的估价仅为每朵数百元,因此10万元的离谱价格,不排除人为炒作可能。
在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天价绿牡丹陷入罗生门。虽然“吸睛”成功,但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园方是在炒作。不过在市民和专家的合理质疑下,园方要摆脱营销嫌疑也不容易。不管怎么样,有一点是肯定的,拿游客素质乃至扩展到城市形象这一招来吸引眼球,绝对不是个好主意。
要知道,素质讨论向来是一个危险话题,极容易“扩大化”,并且是地域攻击的重灾区。记得我第一次到北京参观故宫,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公交站下车,顿时陷入操各种口音游客的“汪洋大海”。人群中有一位年约六十的大妈,一脸鄙夷不平之色,傲然众人,往地上啐了一口,操着洪亮的北京话说:“北京城都是让这些个没素质的外地人给搞坏了!”姑且不论北京城是否真的被外地人搞坏了,抑或她啐的那一口也为“搞坏”添了把火,从网上评论看,天价牡丹花被掐事件激起的市民反应,与这位大妈的逻辑不乏相似之处。
首先,“游客”这一身份是不确定的,辣手摧花的可能是本地游客,也可能是外地游客。这一不文明行为经园方、媒体放大,无疑给城市形象减分。责任主体不确定,那么“没素质”的指责必然四处乱飞。某些网友带着优越感指责武汉人没素质;武汉网友除了反击,还愤愤表示说不定是“乡里人”掐的跟武汉没关系。不过寥寥四朵花,不会超过五人“作案”,类似指责却一棍子打翻了一城人乃至更多,这就是素质讨论的“陷阱”之一:上纲上线。
素质讨论的“陷阱”之二是只责人,不律己。客观来讲,不文明行为在我们身边屡屡可见,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武汉,也不论是在城市或者农村。但大众的护短心理就在于:常常对自身行为选择性无视,却对他者怒目相加。类似上文这位北京大妈,对自己随地吐口水的行为不以为意,却对所谓外地人横加指责,这种排他心理在许多大城市都不罕见。当一些不文明的事情发生且被舆论放大,如果行为主体难以界定,苛责他人逃避自身责任也是人之常情。一旦引发的口水战上升到城市形象或地域之分,就又回到了上纲上线的第一种危险。
作为九省通衢、并且旅游资源丰富的武汉,外来人口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因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区分。快速发展中的武汉风格粗放,在城市风貌、市民习惯上难免有被人诟病之处。建设文明城市离不开市民对素质的关注,但谨防素质讨论的“陷阱”也是必要的。因为非理性的攻击不仅没有建设性,反而有撕裂社会的危险。类似素质讨论中,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应对,才是大武汉应有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