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有了虔诚之心就好

时间:2012-04-01 13:17   来源:光明网

  清明将至,人们纷纷祭祀先祖,寄托哀思。但也有不少人身处外地或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回乡扫墓祭拜。一些商家便瞅准这一商机,推出“代理扫墓”业务,只要雇主花钱,就能提供相应祭扫服务。记者采访得知,一些代理扫墓机构报出的服务价格最高达到两万元,并可提供代哭服务,哭10分钟,收费300元。此举引发热议。(2012年3月30日星辰在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妇孺皆知的唐诗形象地描述了古时清明的哀思细雨。时下,清明祭扫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清明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仅次于春节和中秋的一个重要节日,成为国人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里最为重视的一个日子。2008年,我国更是将“清明节”规定为法定节假日。

  据传,清明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被民间仿效,历代沿袭,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风俗和重要节日。毫无疑义,怀念故人、祭祀祖先是为节日要旨,慎终追远、寄托哀思最需虔诚表达。因此,扫墓和祭拜亡人,虔诚之心无论如何应该摆在第一位。

  可以说,不论何种祭奠方式,只要祭扫者带着虔诚之心,就一切皆好。笔者认为,虔诚无需故作严肃,也并非不可变通。古时候,一样有远离家乡的人,他们在清明或祖先忌日就选择“烧包袱”这样的方式来遥祭祖先。即使近现代社会,亲友间也常有“代到父母坟前磕头烧纸”之类的代祭托付。可见,遥祭和代祭并非什么新鲜事。扫墓只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形式,古时的遥祭和代祭在本质上就是“代理扫墓”,不失虔诚的孝心表达一样让人感怀。

  毋庸讳言,当下国人面临着一大现实困境,让部分人难以亲力亲为“慎终追远”。多少人为了生活好一点,离乡背井,远离祖先的安息之地,成为打工一族。现在,虽然有清明三天小长假,但真要让出门在外闯荡的人都能亲自到祖先墓前祭扫一番,恐怕又会造就另一个“交通奇观”。“明月千里寄哀思”。面对远离故土这一暂时无法改变的现实,采用“网上扫墓”之类的遥祭,或者请人“代理扫墓”,不失为一种传承虔诚的创新。如其说“代理扫墓”和“网上扫墓”是标新立异或哗众取宠,不如说这是生活无奈之下的明智之选。

  因为敬畏所以虔诚。清明祭扫变得越来越精神化,越来越内心化,祭扫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反映着时代的进步。古语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道家也讲:“头顶三尺有神灵。”就是要人们常怀敬畏之心。清明这样的民间祭祀活动无疑可以培养人们对超自然力的敬畏之情,一方面,在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之中,祖先和神灵的尊严、宗教秩序就建立起来了;另一方面,祭祀中神灵对人的要求——“诚实不欺”也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中,人的美德获得了宗教方面的支持,从而可以更好地维持社会秩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保有虔诚之心,无论何种形式的祭扫,人们都不应该过分指责,至少不能一棒子打死。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