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士康限时整改,反思现代工厂制度

时间:2012-04-01 09:55   来源:长江日报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受“苹果”委托、对苹果供应商富士康进行用工环境调查的美国非营利机构公平劳工协会近日发布报告称,富士康存在数十件严重违反劳工权利的行为。“苹果”表态支持这项调查报告,富士康则称将限时整改。

  这份报告较为客观详尽地发现了问题,企业没有回避问题,承诺整改。这区别于我们看到的涉及员工权益的问题及处理,提供了一个好的示范。

  这几年,很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在劳工权利上引出了不少话题。与某些企业相比,富士康等企业对员工工资、生活等各方面权益保障,相对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因为它们有更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所以成了关注的焦点。我们已经听到社会发出的各种声音,比如法律规章不能形同虚设,政府要加强监管。这都没有错,不过思考还不能止步于此。

  工业生产型企业,都被称为“工厂”。“工厂”之称,既是问题的发生地,也决定了问题指向的对象,他们是一线工人,而不是高档写字楼里的人。对这些人来说,问题是碎片化的,但“工厂”决定了员工的劳动状态,限定了他们的生活状态,给他们带来影响,成为问题出现的总背景。

  一个人进入工厂,也是找到一份工作。但与很多职业不同的是,他们在工厂里只有一个单一的身份,很多被称为“打工者”。工人、资金、土地等作为生产要素在工厂里出产产品、创造利润,工人既是生产设备的操作者,生产管理的对象,又与各种生产设施等物品一道构成工厂这个巨大生产线的一个环节。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办社会”曾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企业作为一个“单位”,几乎可以在企业内部解决员工生老病死的全部问题。于是,员工完全变成企业的人,人的社会化几乎等同于人的企业化。

  今天,“企业办社会”已经淡化,不再被人提及,但工厂制度仍然保留下来。工厂管理的不只是工人的劳动时间,支配的也不只是工人在生产时段的行为,为了效率最大化的需要,工厂实际上笼罩了工人的全部时间,人的发展和生活为工厂的生产和利润时时准备,生活被抽离、单一。

  十分明显的是,现在的很多厂区,都不在城市中心。这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分割了他们与城市的距离,与城市生活的距离,人们很自然地把足迹局限在厂区内。现在很多厂区的员工,日常生活轨迹就是车间、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有的功能完善的厂区,感冒发烧也可以解决,上网也能找到地方,但总归是“足不出厂”,就能满足各种生活需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样的状态等于,工人哪怕处于非工作状态,仍然被编排进工厂的节奏、氛围与管理规范中,个人的生活与休息,不过是一种“生产准备”状态。

  从事一项工作,当然要接受管理,甚至是必要的约束,但人还有生活。劳动与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全部,除此之外他还应该拥有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与社会发生联系,体现出更多的人的社会属性;工人通过劳动获得生活来源,但人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场景,并不只是工厂空间,而是广阔的社会。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制度、工厂制度就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但我们确实看到,人一旦进入工厂,生活在园区,就仿佛落在了社会关注的视野之外。这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必须承认,工厂企业也或多或少要承担某些社会管理事务,但人在工厂中的位置,工厂与人、工厂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现代工厂制度作为一个现代性问题,应该被深刻反思。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