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27日发布的报告称,与过去相比,占人口五分之一的社会底层民众在吃住方面显然比过去有所提升,只有6%的人声称他们没有足够的钱去买食物,这个数字在2008年曾为23%。相比而言,富人却比过去更买不起房,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群有14%的人存在买不起房的问题,2009年时这个数字仅为6%。(3月28日新华网)
估计有人又要捋袖子开骂了:穷人吃住满意度提高了,富人却叫嚷买不起房,这世道,吃鲍鱼的难道都比吃玉米碴子的过得还憋屈?这样的调查太不靠谱,是不是拿了富人的好处才开始胡说的?
仔细琢磨琢磨,劝各位不必火冒三丈:这样的数字,倒也大体符合转型期中国的现实状况,基本算是“半正常社会”的表现——没有绝对的富,只有相对的“穷”,富人的生活和穷人的生活各有不同,现实里的压力却是相同的。两种压力,各表一枝,咱们没必要因为国外的一个报告,就深陷穷富话题的拉扯与悲情中。
这份调查报告,触及了两个扯不到一起的话题,本就该分别理解。第一个问题,中国政府在改善低收入人口和农村人口生活条件上做的很多努力,是卓有成效的;第二个问题,中国城市房价持续走高,购房压力辐射广泛,“最有钱的五分之一”里头,感到压力大的人还有很多并且仍在增多。
单独来看,这两个结论都成立。恐怕没有谁能否认,政府的确做了些工作,而贫困人群的要求相对低一点,有个砖瓦土房、三亩薄田可能就被算作“解决安居乐业”问题了,每年有个千元零花、每周赶集能买点肉吃可能就算“比较满意”了;相比之下,富裕阶层的要求相对高一些,在城市居住各种成本都很高,面对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房子,反倒比穷人更会觉得“压力山大”。
两种标准,当然会两种感受,不能简单地放到一起作类比。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正常的社会,就是在富裕阶层有更多欲望、穷人阶层被给予更多希望的合力之下,一起向前走的。富裕阶层用欲望搭建向上的梯子,政府给低收入阶层编织不落到深渊的网兜,这是并行不悖的两股力量。富人嚷嚷“还很穷”,穷人被鉴定为“满意度提高”,倒也算是比较合理的现象。
若一定要把两个话题放到一起理解,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命题:在这个社会里,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的话语权是否平等,真正的穷人是不是连“喊穷”的能力都很微弱,很多基本需要被掩盖了,单方面地放大了有限的进步。毕竟,“没有钱去购买食物”已经是非常低非常低的标准了。此外,被列入“富人”范畴的“前五分之一”,是不是像玻璃球一样脆弱,因为缺乏保障有点风吹草动就迅速“返贫”?根据日前胡润研究院的报告,中国个人资产超600万元的那270万富豪人群,也只是刚刚超越了房子的压力,在关注旅游养生的同时还纠结着“子女教育”。就在昨天,一份各大城市“让人有安全感”的表格在网络上热传,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是八九千块钱的月工资,才勉强让人有一点安稳的“感觉”。你看,完全生活无忧的“富”,目前是不是还真是奢侈品?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不要拿“收入前五分之一”人群的“贫穷”,去映衬“收入后五分之一”人群的“富足”,这种映衬太刺眼,也注定只有口水没有答案。生不易,活不易,生活都不易,在当下,没有绝对的富,只有相对的“穷”。那么高比例的“富人”面对居高不下房价时的“喊穷”,和扶持政策下更多比例的穷人感觉到衣食上的改善,都是中国社会命题的一部分,等待着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毕竟,比起现在这一幕,“没有绝对的穷,只有相对的富”或许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