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俨然成了微博红人。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好事的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3月25日大洋网)
对于肇始于学生,又迅速被网民关注和热炒的“杜甫很忙”系列画作,有人大声疾呼这是“无聊的恶搞”。而杜甫草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网友将杜甫画像拿来涂鸦,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娱乐也要有一定的尺度,恶搞也需要看对象,借以表达了对这种“恶搞”的愤慨。但在我看来,这个所谓的“恶搞”的定性原本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娱乐化”一下古人就给上纲上线,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反而,这样的“恶搞”(如果可以称为恶搞的话),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值得呵护和关注的童心。
就孩子成长而言,是希望他们“老老实实”、循规蹈矩当“三好生”呢?还是希望他们多一些活泼好动?多一些调皮、甚至是捣蛋?从科学的教育成长上,理性的社会公众一定会选择后者。而这样一个“恶搞”行为,恰恰说明一些孩子们有着思维活跃和颠破“传统”的火花。这是一种值得期待的好现象,不但不应扼杀,却应该鼓励。国际经合组织(OECD)每三年在全球范围举办“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芬兰学生连续多次综合评分排名全球第一。当代教育家们将此归结为,“因为芬兰人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宽松成长环境。”这其实蕴含着教育的至理。
善待孩子的童心,让他们少一些“框框”,多一些天马行空,这不仅是孩子真正的成长需要,恐怕还真关系一个国家人才成长和培养的未来。“每个孩子都是与生俱来的发明家,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怪点子,为什么随着他们长大,有的逐渐变得循规蹈矩,有的却始终善于突破创新?”说白了,与环境有关和外部持“鼓励”还是“批评”有关。最起码,在一个相对保守的教育机制之下,让孩子们能多一些从“杜甫很忙”中找到些许乐子、“润滑”一下应试教育的“干涸”也是好的。
回到“杜甫先生”生前一以贯之的“忧国忧民”心态上,心忧社会和未来的“诗圣”,如果地下有知,知道自己在若干年“穿越”过来,也能被“恶搞”一下子还能提高亿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老人家肯定也会开心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