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叫人心痛!”每当看到大学生们扔出的垃圾,在重庆理工大学做清洁工的阿姨总发出如此感叹。记者近日走访多所大学宿舍,在寝室过道的垃圾桶里看到了很多“昂贵”垃圾,如名牌T恤、皮包、床单、鞋,甚至还有没有开封的食品、化妆品等。(3月22日《重庆商报》)
相信曾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的人,面对昂贵物品被当垃圾扔掉时,都会心痛。时代是向前发展的,就像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可逆那样,要想让孩子们重蹈那过去的覆辙,显然不现实,甚至最终可能沦为一厢情愿的臆想,徒增代际之间鸿沟的宽度。但解析大学生扔昂贵垃圾,没人可以置之度外。
大学生扔昂贵垃圾,反映了奢侈消费风气对校园的侵袭,要让这种现象得到遏制甚或绝迹,仍需全社会的努力。在信息社会,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校园也不可能成为一方净土。因此,需要学生、家长和校方构筑理性消费的防火墙,让大学生合理消费。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重建消费习惯。
大学生仍可以说是一张白纸,既可画出五彩斑斓的画卷,也可被渲染成乱七八糟的涂鸦。因此,首先需要家长进行正确引导,从小养成他们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而不能让他们在超前奢侈的消费路径上,越走越远。
其次,需要校方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孩子们明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当然,在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当今,再祭起八股的灌输式教育,很易引发逆反心理,而应探索活泼新颖的教化方式,春风化雨般进行潜移默化。
再次,尽管校园不可能成为净土,但至少可以努力让其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是各种比拼的名利场。很多时候,不正常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失去目标的迷茫。消弭或者阻击校园奢侈消费,更多地在于让学习者学有所得,必须让校园真正回归成校园,让这里成为汲取知识的海洋,而不是来者不拒的海绵,最后被过滤得只剩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