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商总局昨天在官方网站上通报15则违法广告,这些广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利用专家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和保证,误导消费者,甚至有的食品广告大肆宣传食品的治疗作用,拿食品当药吃。(《新京报》3月18日)
早在几年前,媒体就曾报道过电视广告中“专家”行骗的伎俩,一个骗子化身多个“专家”,堂而皇之地在各种电视广告中推销各种产品。现在看来,这一情形似乎并未彻底改观,专家、伪专家们依然是广告青睐的对象。
那么,专家的名义和形象,为什么会屡屡成为违法广告的法宝,时不时就被“祭”出来蒙骗消费者?
专家过于热衷于为产品做推广,是时下广告中专家、伪专家泛滥的根源。必须明确指出,时下各类广告中的专家形象并非都是伪专家,其中相当一部分专家不仅货真价实,而且还是某一专业、某一领域的权威。这些专家之所以肯出面推销产品,可能有被企业利用的因素,也可能有主动服务民生的想法,但却也不排除某种畸形的利益扭结、利益聚合。正因为专家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往往也就很容易被滥用、被套用,伪专家由此滋生,真亦是假,假亦是真,终至于真假难辨。
查处不力、监督失灵,也使得违法广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实,广告法对于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早有明确规定,对于涉案的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也根据情节严重情况规定了处罚原则。不过,在违法广告的利益链条上,攀附着诸多因素影响法律的落实。
不要说专家太轻信,也不要说专家总是容易被利用,问题还在于专家到底应该以何种方式介入商业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