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着年轻人举着爆米花兴高采烈地看外国电影,轻松愉快地议论邻国的电视剧,在洋快餐店里举办生日聚会,你会把洋影片、洋快餐、洋节、洋词在中华大地的流行草率地认定为遭到了远亲近邻的文化侵略吗?
“文化侵略”似乎是一种很流行的担忧,总是能听到有人忧心忡忡地提醒国人警惕来自西方的“文化侵略”。但到底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被算做是“文化侵略”呢?其实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很确定的清晰的标准。
但笔者以为,文化侵略行为必定是带有强制性的,必定是会对被侵略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造成巨大伤害的。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模糊的标准,在国人享受以圣诞节的名义进行的各种娱乐活动的同时,我们看到西方社会对春节的好感和兴趣也在与日俱增。在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在中国的农历春节向全美华人表示节日的祝福,美国的纽约州甚至把春节那一天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不仅中国的春节越来越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纳,中国的汉语、传统文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现在全世界已经有了数百家孔子学院;而“中华饮食征服了全世界的胃”更不必说。显然,我们是绝对不会同意其他国家的人们把这些变化说成是他们的文化正在受到来自中华文化侵略的证据。如果我们自己把洋节、洋词、西餐在中国的容身惊呼为受到了文化侵略,岂不是奉行了双重标准?
在看到西式快餐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时候,我们还看到西式快餐本身也在不断适应中国国情发生着变化,努力进行本土化的改变,努力打造中国地方企业的形象。例如,为了吸引中国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中国市场份额,肯德基陆续推出“皮蛋瘦肉粥、香菇鸡肉粥、牛肉蛋花粥和安心油条”等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食品,不断挖掘和满足中国人的文化情感需求,实现本土化策略。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华文化的“肯德基化”与肯德基的“中国化”其实是同步进行的。
即使在西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影视产品领域,进口影片在影响中国影视文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痕迹。例如,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室历时两年半制作出的3D动画片《功夫熊猫》在全球市场的巨大成功,难道不是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共同的成功?
因此,对于这些不同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不要太过紧张,过分紧张不是弱国心态的一种表现吗?文化的吐故纳新和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式。若我们无法摆脱文化上的自卑心态和弱国心态的控制,自困于“文化侵略论”的藩篱,反而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其实,就中华文化五千年乃至更长的发展历程中,封闭的时间远比开放的时间短,所以中华文化才能够一直发展至今,虽历经坎坷但始终能够延绵不绝。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中原黄河文化海纳百川的产物,没有各少数民族文化与域外文化的滋养,怎能成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说,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根源和文化内核,随着跨文化交流活动的进行,不断融入外来文化的一些元素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具体形式,但要使一个民族完全移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则是难以想象的。姑且不论没有哪个民族会有这样的要求,即使一个民族想完全西化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全盘西化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只能代表落后国家在制度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和模仿,而不可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与声讨。
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就提出了全盘西化的策略,但在全盘西化了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却常常感慨于日本文化能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得到那么好的保护与传承。其实,先进的文化,真正有竞争力的文化,有内生发展能力的文化,能够不断从异质文化中主动汲取营养的文化,是不害怕什么文化侵略的。
毋庸讳言的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还有很大差距。面对差距,紧张、警惕、防范都是自然的本能反应,这样的反应虽然很好理解。但绝非正确的理性选择。
真正理性的态度应该是强大自我,而非通过阻滞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来进行自我保护。如何强大自我呢?恐怕还是要从我们目前的制度入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恐怕世界上没有人敢否定中华民族的文化生产力和中华文化的内生发展能力。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中华文化的内生发展能力,不过是受到了现在这种不尽合理乃至落伍的经济文化体制的制约无法发挥出来而已。体制变革,是我们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