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关门”不在“书”

时间:2012-02-16 11:14   来源:东方网

  有关实体书店关门的“新闻”时不时地出现在媒体上,然而每每见到这样“书店关门”报道,我总看不明白这种报道的“目的”在哪里?因为其“关门”的原因,几乎都是“亏本”了,而“呼吁”之目的,又似乎是“为了读书”。

  果真“书店关门”会致使因书卖得少而读书人少了,影响图书出版?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些年的情况明摆着的是,实体书店渐渐少了——关门了,但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品种、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电子书出版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联合国公布的全球5年累计发行量最多的10种图书中,中国占据了3席。中国已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出版大国。与此同时,全国倡导全民阅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每年明确主题和重点,引导各地各部门创建和培育读书月、读书周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读书品牌。持续开展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和百种优秀报刊、向党政干部推荐优秀理论读物活动,使多读书、读好书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健康阅读成为生活习惯。同时,各级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公共服务,推进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公共阅读场所建设,已建成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各类书屋38万家,到2012年将基本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中国的图书市场是越来越宽广,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但是,为什么读书人多了,在图书的出版和销售大幅度提高的态势下,“实体书店”关门之势却“有增无减”呢?答案不在“书”上。

  “书店关门”不在“书”,而是在市场开放后图书经营格局重新“洗牌”之结果。我们的实体书店,来源并发展于计划经济体制年代,在这种“计划下”,一家独营的实体书店是很有“赚头”的,用现在的话来说简单也是“垄断行业”。不言自明,搞市场经济了,有竞争了,谁都可以经营图书,多种渠道买卖书籍,图书利润这块“蛋糕”大家都可以去“分一点”,尤其是网络书店的掀起,更是一个巨大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实体书店”的利润低了,这是“绝对的事实”。然而,必然承认,“实体书店”的利润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的水平;再则如果按计划经济的思维和模式去经营实体书店,关门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书店关门”不在“书”,而是在于一些思维的陈旧。如,一味地强调要“救书店”。现在有媒体评论提出,希望政府对“实体书店”在政策上进行优惠。这样的想法,初衷也许是“好意”,但却不公平。道理很简单,市场经济条件下,“办”不下去的实体很多,难道我们政府都要出台优惠政策“救”之。有人可以这样说,政府“救”实体书店,表明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这“理由”太牵强。开书店最终目的是卖书,卖书的渠道难道一定要在实体书店?倘若说实体书店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道风景线,这也可以。那么就请有这个“承受能力”的人士自愿去办“风景线”,可否?

  “书店关门”不在“书”,而是在于网络经营图书管理的缺失。其实,如果说要真的“救”实体书店,倒不如想想办法管管那些不规矩的网络书店。如今一些网站为吸引客户,不惜竞相低价倾销图书,打起价格战,伤害何在?和许多商品不同,图书是全国统一明码标价,这一价格由十余个生产与流通环节共同确定,微利共赢,这就意味着当单一环节以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谋取私利时,牺牲的是其他几个环节的利益。一本图书,从印制成本到人力成本、流通费用等,成本在45%左右,一些网络商城以低于成本价的折扣售书,伤害的是恪守行业规则的印刷厂、出版社、实体书店等其他环节的利益。今天,消费者尝到了“四折”优惠,明天还是这一群消费者,可能将承担高出今天书价几倍的高定价——当低折扣无法收回成本时,必然将带来图书的高定价,而最终承担这高定价的,是处于图书出版与销售链条末端的读者。我想,整个图书经营市场规范化了,对于实体书店保住“饭碗”是有积极作用的。

  提出“书店关门”不在“书”,目的是我们对此事、此现象要保持冷静的态度。是否还在于我们不必对此“太悲观”呢?(方圆)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