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却已怀鄙弃厌恶心理……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满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下完全牺牲。”
这是80多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一篇文章中的原话。不幸的是,这些年来不知有多少被文物工作者视为珍宝的建筑都牺牲在“改善”的旗帜下,包括承载历史记忆的名人故居,仅以北京为例,1998年是康有为的粤东新馆被拆除,2000年是赵紫宸的故居,2005年轮到了曹雪芹故居,2006年是唐绍仪故居,今天又是梁林的故居……
梁思成和林徽因,无疑是中国最杰出的建筑学家,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的国家奖就叫做“梁思成奖”。1930年,梁思成、林徽因离开沈阳回到北平,把家安在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落(旧门牌为3号),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离开这里。6年中,他们无数次前往中国的北方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了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山西五台的唐代佛光寺,这都是足以让人类自豪的建筑珍品。他们在这个院落生活的6年多时光,是他们一生中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学术研究做出最大贡献的时期。根据这个时期的调查,梁思成先生在1943年写出了他的代表作《中国建筑史》,这些调查成果的大多数也直接成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而当时以梁林故居为中心凝聚的北平文化人的聚会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风景。作为重要历史的重要纪念地,梁林故居没有理由不得到妥善的保护。
然而,梁林故居却最终难逃成为废墟的命运。直到现在,即使已经定性为最恶劣的文物毁坏事件,还有人振振有词地认为不就是拆了一栋破房子!
其实在梁林故居被拆这一恶劣违法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群的利益、价值取向。比如北总布胡同24号院落及其周边居民,他们不愿意成为梁林故居保护的反对者,又期盼在拆迁项目中获得利益。开发商处于被道德批判的位置,但表现出只是服从政府管理的强硬态度,同时以各种商业利益诱惑政府。政府官员处于各界压力的中心位置,却在信息公开和吸纳民意方面缺乏足够诚意。专家学者受理念或者利益驱使分化严重,关注学术问题的兴趣远高于关注社会问题的兴趣。而公众参与者对社会管理体制普遍缺乏足够了解……众声喧哗是正常的,我们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使喧嚣的声音在文物至上的原则下达成共识,使文物不至于灰飞烟灭,而不是每一次都要亡羊才去补牢。
其实大家还是有共识的。如果你家里收藏有一幅古画,无论是多么的破旧,颜色是多么的灰暗,再没文化的人也绝不敢去找人重新装裱,或者照原样重新临摹一幅而扔掉那幅旧的,因为你确确实实地知道那些改变都将使这幅画一文不值。可是为什么在遇到古建筑、遇到名人故居时,很多人怎么就忽然换了副嘴脸呢?怎么就觉得它如此寒酸,仿佛配不上现代化的大都市了?
和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坚持不懈的呼吁相比,一些城市规划者的执著也令人费解。有时想,也许真的是他们的审美出了问题。他们是打心眼里觉得高楼大厦才是现代化,流光溢彩的簇新才是赏心悦目,他们是诚心实意地觉得那些破败的故居不好看,没有价值,根本不值得保护,否则怎么可能公然地知法犯法?
文物保护不可能永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可能绝对依靠防火防盗防拆这样严防死守的人海战术,关键的关键也许真的需要从改变大家的审美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