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第四套编制?

时间:2012-02-09 14:11   来源:长江日报

  在现有的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企业编制之外,北京市将建立一个新的独立编制,把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纳入编制体系。

  这是日前从北京市民政工作会议上发布的一则消息。据介绍,中国有四大法人体系:行政单位的、事业单位的、企业的和社会组织,“前三个都有自己的编制,唯独社会组织没有,今后要把这个编制体系建立起来。”

  社会组织从少到多、由小变大,这是中国社会近二十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在慈善、环保、教育等领域,社会组织尤其活跃。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将近45万个,这还不包括众多尚未或者难以合法登记注册的社团。

  与之相应的,政府对社团的管理办法也在不断探索中时有更新。2008年开始,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试行“无主管登记”,以适度放宽部分社团在合法登记方面的限制。去年7月间,郭美美事件后不久,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一次会议中曾表示,民政部门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职能。这是对深圳试点的推广,是一项值得赞许的改革举措。

  放低准入门槛,让更多社团能够合法地发挥社会作用,这是社团管理的大势所趋。从这一走向来看,此次在北京试行“收编”社会组织,令人颇有些意外。去年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备受质疑,折射出社团监管的危局,但现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收到口袋里来,可谓急于求成的一剂猛药,但很难说是一味良药。

  为社会组织建立第四套编制,同时还存在规模和成本的问题。就规模来说,北京市目前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约有7500多家,涉及的专职工作者约有12万人。收编12万人,也许现在还不成为大问题,但如果以社会组织就业人口所占比例来看,12万人只占北京2000万常住人口的千分之六,离国外平均水平的6%相差近10倍。从全国来看,社会组织就业人口比例更低于北京的水平,只有不到0.2%。如果充分考虑社团的发展趋势,这第四套编制的规模无疑是巨量的,编制和维持这套体系所需的人力和物力所费甚巨,将成为财政支出的又一大负担。

  再者说,收起来,并不等于平安无事。红十字会,是在编的,但问题就少了吗?耗费了力气,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样费力不讨好,是因为违背了社团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社会组织的出现,原本是为弥补政府在社会功能方面的不足。政府受制于体制,力有不逮,难以全能。社团的优势,恰恰在于其非体制化,在于灵活。现在因为方便管理之故,统统收到体制里来,是得不偿失。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先例比比皆是。

  社团得以出现和壮大,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有自组织能力。收编社团,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社会自组织的能力,低估了社会自组织的需求。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