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一过,不少市民为家里的元宵和汤圆发愁:单位发、朋友送,冰箱都塞不下了。网友表示,元宵已成了与月饼比肩的“鸡肋”食品。(2月6日《北京晨报》)
和元宵节人们抱怨元宵和汤圆成了“鸡肋”一样,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抱怨家里的粽子太多;中秋节,人们会抱怨月饼太多。总而言之,这些传统节日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以吃为主题。
还不仅仅是这些,过元宵节单位就发元宵;过端午节单位就发粽子。而具体到绝大多数的市民家庭,一说到过节,最先想到的就是去购买粽子、月饼等节令性食品,好像除此之外,我们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过节的内容和方式。
虽然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都对应着一种传统美食,但是,这些传统美食,只是传统节日的内容之一,只是节日的一种物质承载形式,而不是过节的全部。如果我们过节的时候只盯着美食,而忘记了节日的人文内涵,则是一种本末倒置,也间接证明了传统节日的式微。
令人遗憾和担忧的是,目前传统节日以“吃”为纲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当很多人在为元宵和汤圆吃不完而发愁的时候,可能根本不知道元宵节的来历、掌故以及过节的一些传统,当然更不会亲手去用萝卜雕刻一个花灯。当现代人过元宵节的所有落脚点都在一包汤圆和元宵上,也就意味着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传统已经慢慢流失,已经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元宵节如此,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是春节,也是如此。
现代人过传统节日以“吃”为主,又为“吃”所累,实在有点误入歧途。其实要让传统节日脱离“吃”的窠臼,过得更有文化味也不难。比如,要想过一个文化元宵节,完全可以组织员工自己包元宵、做汤圆,或者是刻花灯、猜灯谜,如此一来,不但节日过得韵味十足,而且还通过这些集体活动拉近了员工与企业的距离,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其他的传统节日,也可以如法炮制,过出文化和传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