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协委员宫毅建议,把农民工称谓改成“外来务工者”、“新某某人(如新杭州人)”、“新居民”、“新产业工人”等。早前广东河南都表示要改变农民工称谓,深圳提出叫“援建者”(1月15日《今日早报》)。
实际上,网络上这样的改名征集,更是不胜枚举。似乎关心农民工,就是改称谓,以致几乎成了一场改称谓比赛。我觉得名字上纠结过头,就变成了伪关心。
其实,只要“农民”不带有歧视性质,那么,脱胎于“农民”的“农民工”,当然也没有任何的贬义色彩,如果主观涂抹了贬义色彩上去,那么需要改变的正是自身的观念,否则,不管给“农民工”改怎样的称谓,这种歧视仍然存在。
当然,现在“农民工”几乎是不平等地位的代名词。工资低还经常被拖欠、工伤事故得不到保障、加班没报酬、劳动条件恶劣……但这一切并不与“农民工”的称谓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改革根子上的东西,即使改变“农民工”的称谓,也并不会让他们得到任何实质上的好处。
一个称谓后面的群体的命运,才应该更让人关注。就如当年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改革开放后谁还这么叫?不是大家不叫了,而是事实上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都大幅提高了。
因此,纠缠于称谓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毫无意义。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并改变他们的命运,还不如大家都来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比如维护他们的权益,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让他们在城市里不仅安居乐业,更能发挥自身的价值。(浙江 钱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