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本无事,媒体自扰之?

时间:2012-01-13 15:16   来源:工人日报

  日前,在第六届人民社会责任奖颁奖盛典上,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近些年不少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有人故意炮制出来的,但一些媒体却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大做文章。这对消费者和企业都没有好处,在世界上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见1月11日《中华工商时报》)

  于一场表彰社会责任的颁奖典礼上,“食品安全问题是媒体炮制出来”的观点着实令人惊诧。即便我们善意地来理解,宗庆后所说的也是媒体对公众“坏消息综合征”的利用:浩瀚的现代信息海洋里,负面内容易引发受众兴趣,他们分享负面内容,并发泄情绪。一些媒体有意报道食品安全问题,迎合公众不满,于是问题就被人为地放大与失实了——果真是这样吗?

  不错,食品安全问题的确正日益成为当下的新闻富矿,但披露食品生产、流通与销售领域的种种乱象,不正是媒体报道的责任之一吗?只要消息内容具有新闻性和权威性,报道秉持了真实、客观的原则,媒体就不应被问罪与苛责。事实上,众多爆出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并非过于放大,而恰恰是“缩水”了。一方面,新闻媒体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爆出所有的食品安全新闻,另一方面,媒体报道也受制于商业等诸多外在因素,有的报道很难面世。

  由是观之,新闻报道尽管只是“有限报道”,但披露食品安全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费者的糟糕感观。直面食品安全,消费者的情绪到底来自何处?它不过来自监管不力,来自食品安全问题的泛滥现状。媒体披露真相,正是一种对监督的倒逼,监管者会在新闻报道后进行“后发式治理”,开展行业整治等。

  没有无缘无故的消费者情绪,也没有只生活在食品安全新闻里的消费者。说到底,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消费者之所以始终心意难平,一切均是基于现实的某种投射:当种类繁多的有毒食品添加剂几乎可以串联为市场经济的“三言二拍”,当地沟油治理跨过一年又一年,这些朴素的生活经验已经构成消费者整体的食品安全印象。这是真实的现实状况。报道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不报道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存在。而在报道出来之后,解决这些问题的速度才能更快。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