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第六届人民社会责任奖颁奖盛典上,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获得“2011年度杰出贡献人物奖”。他谈及食品安全问题时表示,“实际上,近些年不少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有人故意炮制出来的,但一些媒体却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大做文章。这对消费者和企业都没有好处,在世界上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1月11日《中华工商时报》)
食品安全问题的确正成为当下的新闻富矿,但披露食品生产、流通与销售领域的种种乱象,不正是媒体报道的责任之一吗?事实上,众多爆出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并不如宗庆后所说的过于放大了,恰恰是缩水了。一方面,新闻媒体容量有限,不可能爆出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媒体报道也受制于诸多因素,有的问题很难被发现。
新闻报道恶化消费者情绪论不值一驳。道理很简单:尽管只是有限报道,但披露食品安全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费者的糟糕感观。直面食品安全,消费者的情绪到底来自何处?只不过是对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不满。媒体的报道是披露真相,也是一种监督的倒逼:只要监管者没有完全丧失权力耻感,他们都会在新闻报道后进行后发式治理,甚至开展行业整治。如此,恶化消费者情绪又从何说起?
消费者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也没有只生活在新闻里的消费者,这正是宗庆后话语中最大的忽略与悖论。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存在,消费者之所以始终心意难平,一切都是不堪现状的某种投射:当消费者时刻感觉到生活在一个互相伤害的社会里,当种类繁多的有毒食品甚至可以成之为市场经济的拍案惊奇,当地沟油治理跨过一年又一年,这些朴素的生活经验,已经足以构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印象。此时,新闻的指摘,对他们而言仅是印证而已。
细究宗庆后有关媒体的言论,它或许正是一种“太沉湎于新闻”的结果。在宗庆后等一些食品生产者看来,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只是媒体不断报道的结果。搞定了媒体,势单力薄的消费者并不足惧,食品品牌自然也就有了美誉度。如此庸俗的公关思维下,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媒体煽动情绪”的指责。
有人在新闻后跟帖,说宗庆后的言论只是某种调侃。调侃当然是有可能的,但它岂不暴露出更大的问题:如果媒体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报道,都只能成为生产者的某种笑谈,谁还会去真正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这无疑比问罪媒体的表态更令人有挫败感,而挫败感一样是可以传染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