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一家民营医院推出“共助春运,看病送火车票”服务,院方称在院内消费数额达到2000元的患者,可由院方赠送一张返乡火车票。这家医院受到了舆论一边倒的嘲讽与批判。有人说,这是陷阱。有人说,医院成“票贩子”了,应该查查。(《重庆时报》1月10日)
营销本来不是坏事,但变了味的营销却是。为了吸引眼球,为了迷惑更多的人前来进行医疗消费,很多医疗营销广告都充斥着“虚假而夸张”的成分。他们会利用“免费检查”为幌子,欺骗更多的人进行消费;他们会把资历平常而普通的医生包装成所谓的“专家”,制造噱头;他们可能会天天都在搞所谓的“优惠打折”活动,吸引那些想占便宜的人前来就医。比如就像现在一样,看病,就送你火车票!来不来?
“营销”本来不是问题。但当那么多的民营医院,只能靠“营销”来存活,并将之视为主要的发展之道,问题可能就来了。如果“营销”是管用的,能够成为所谓的生产力,为什么我还要增加其他的办医成本?比如进行医疗人力及技术服务上的升级换代。如果“营销”是缺乏管制的,大家都在想尽办法蒙骗病人,拉拢病源,我为什么还要“老实本分”地经营?当民营医疗的好口碑已经被打破,如果不去“营销”,还有更好的可供选择的发展路线吗?
当下,我国民营医院接近5000所,占我国医院总数的20%左右,但是其承担的诊疗服务量远低于这个比例,呈现“小弱乱”的面貌。2010年,我国民营医院数量达7068家,占医院总数的33%。但是,民营医院的床位数仅为37万张,约占医院床位总数的10%;诊疗人次为1.7亿人次,约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8%。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服务能力上,民营医院都无法与公立医院抗衡。
“看病送火车票”为何温暖不了人心,惹人反感?答案很简单。当民营医院俨然被当成“坏孩子”看待,欺诈性的医疗营销过多过滥,就让很多人产生了某种“杯弓蛇影”的心理。一旦用这种眼光来看这样的行为,坏事还是坏事,好事也会成为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