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2012年伊始,一些涉及民生的公共政策便有好消息传来。据1月3日中央电视台报道,1月1日开始,我国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正式停止收费。同时,从1日零时起,宁波高速公路收费站停收“进城费”。1月10日起,江苏省将降低省内联网高速公路的最低收费标准。另据1月3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将PM2.5正式纳入环境质量标准;北京市环保局将在今年启动PM2.5监测,完善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制度。
高速公路终于迈开了停止收费的步伐,PM2.5终于要作为空气质量的考核指标之一了。说“终于”是因为这两个问题在过去的一年中都是热门话题,经历了“备受质疑—相关部门回应—各方广泛讨论并建言献策—一些地方有所改进”的过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无疑契合了广大百姓的期待。
物价涨没涨、收入增没增、房价降没降、看病难不难、税费减没减、路上堵不堵、空气质量好不好……这些都是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回首2011年,不少问题引发了争议和讨论,经历了方方面面的考量和博弈,有的还推动了相关改革和公共政策的出台。展望2012年,在公共政策、措施的出台、完善方面,有关部门应该汲取怎样的经验和教训?涉及民生领域的公共政策、措施的制定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对此,公众有着很多新的期待。
首先,期待这些公共政策和措施能够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比如,一些高速公路超期收费、不合理收费的问题长期存在,相关部门大大小小的整治行动也开展了不少,但结果却不令人满意。对PM2.5的监测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灰霾天气的持续出现、没有舆论的压力,相关部门是否会有所行动呢?不可否认,近年来,在若干民生问题的治理和改善上,政府部门做了不少工作,百姓看在眼里。但同时,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有时,媒体在推进、公众在呼吁、一些突发重大事件令人焦虑,但相关部门的反应却较为滞后和被动。
其次,期待这些公共政策和措施在出台过程中能够切实倾听民意,尊重民意。时下,很多法律法规的出台、公共产品价格的调整、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有公开征求意见的环节,有的也会举行听证会或者展开社会调查,然而,走完这些程序之后,是否真的征集到了民意、又有多少民意被采纳,公众往往不得而知。过去的一年,“逢听必涨”的听证会饱受诟病。民意当中,合理的诉求应该得到满足,不合理的也要给予耐心解释。如果得不到公众的理解和认同,再好的政策也很难推行下去。
再有,期待这些公共政策和措施能够尽可能细化,保证切实执行。比如,今年春运,铁道部开始实行网络购票,出现了一些人的姓名遭抢注、扣款成功却不出票等问题,这些情况在欲推行网络售票之初是否都不可预见呢?能够在网上买火车票,对公众而言确实便利很多,但所谓有备无患,如果事先能有一些预判和预案,应对起来自然可以更为从容。此外,期待这些公共政策的执行能有一定的规划性和连续性,不要朝令夕改,不要未加论证,“来去匆匆”,也不要因为领导任职的更替而轻易改变。以往那些同一块地今天盖学校明天建商厦、同一条路今天挖开埋电缆明天挖开铺光缆的事情时有发生,耗费了不少公共资源。
公共政策和措施是否科学合理,执行的质量如何,是否统一连贯,关系着公众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国家的发展质量。2012年,但愿涉及民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越来越好,对公众权益的保障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