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PM2.5缺钱,理由很牵强

时间:2012-01-05 13:15   来源:广州日报

  在“三公经费”上,政府并不差钱,而且花起来也是大手大脚,为何在购买PM2.5监测设备上却显得捉襟见肘呢?

  环保部今年起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并称将实时发布。但同时也表示资金问题是目前最大障碍。

  为何资金有困难?环保部相关人士给出的解释是:2012年的预算已经基本做完,需要追加预算,但是各地能够掌握的资金非常有限。言下之意,当前各地手头紧,没钱购买监测设备。可是一套PM2.5的监测设备最贵的38万元,最便宜的只要8万元,初步估算3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总投入为20多亿元,这算多吗?

  过去的一年,不少地方都公布了“三公经费”,以北京市为例,2010年,北京市科委曾花费35.7万元办一场接待会,北京市教委以1.34亿元的“三公”经费居首,北京市环保局“三公”决算为754.72万元,2011年的“三公”预算为797.05万元……可以看出,在“三公经费”上,政府并不差钱,而且花起来也是大手大脚,为何在购买PM2.5监测设备上却显得捉襟见肘呢?

  至于“年度预算已做完”的时机不合适论,既不足以成为制度障碍,也难以站住脚。首先,由于我们的预算编制相当粗放,预算执行中常有追加、调整情况出现;其次,监测PM2.5早已是民意所呼,若为了购买PM2.5的监测设备而追加预算,相信没人会投反对票。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预算外支出项目,都可以为PM2.5的监测设备买单。

  因而,在“资金非常有限”的牵强理由背后,无疑透露出了“监测PM2.5阻力重重”的信息。这种阻力不是来自于技术瓶颈,环保部早就表明,监测PM2.5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只要增加一套设备就可以;也不是源于所谓的资金困难,去年各地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足以表明,购买8万元一套的监测设备根本不是问题。真正的阻力恐怕还在于PM2.5对地方“绿色GDP”的影响,害怕承担“开着宝马喝污水”的骂名。

  此前,环保部一位副部长曾表示,如果在空气质量国标中增加PM2.5监测指数,则全国70%的城市不达标。但倘若因数据的不好看就掩耳盗铃,拒绝监测和公布,这只能是自欺欺人。而且政务信息都公开了,环境信息有何理由不公开?PM2.5被纳入新国标,并将率先在一些城市监测公布,这本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然而之前以“时机不成熟”开脱,现在又拿“资金很有限”说事,监测PM2.5的诚意无形中打了个大折扣。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中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将PM2.5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倒逼各地加强环境空气治理,又何必畏首畏尾呢?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