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和家园”是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当地的杨女士通过摇号获得了这个小区的购买资格,房价总共33万元。正当全家人沉浸在幸运的喜悦中时,他们却被当地房管局相关人士告知,要想入住,还要交一笔19万元的装修费,不然就必须放弃。而当地审计局工作人员表示,审计局从来没审计过这种项目。(12月20日中国广播网)
估价不超过4万的装修标准,竟然被当地房管局以施工单位的名义,索要19.2万元装修费;当问题摆到当地审计部门面前时,却给出了“从来没审计过这种项目”的回答。购买经适房让交装修费,固然仅存在于极少数的样板房,但这无异于又为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如果保障房的入住,也能找出各种理由和借口被“加价”,对那些亟须保障房“栖身安家”的民众来说,这将是怎样的矛盾、纠结与疑惑。
眼下正是年底,根据11月10日住建部公布的消息,截至10月底,今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实现了年初计划的目标任务。而盘点近期关于保障房的新闻不难发现,各地保障房的建设与分配,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据12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12月初,武汉市硚口区紫润明园(南区)保障房项目交房后,不少住户发现房子存在墙体裂缝、屋顶漏水等质量问题。而武汉市城建委总工程师龙世平却称:“我们的监管主要是监管程序的合法化,只要程序合法,我们就认可。”一句轻巧的“只要程序合法”便试图推脱所有责任,足见保障房的建设层面,还有不少亟待弥合与修补的监管漏洞。
保障房的建设遭遇这样的怪现状并不鲜见,与此同时,在保障房的分配层面,问题也有不少。一些地区利益群体私分安置房、保障房的例子屡有出现,比如据《中国青年报》6月16日报道,浙江苍南县建成的850套限价房,有近九成被公职人员瓜分。当地官员称,因为房源紧张,所以优先安排公职人员,社会人员和公职人员按1:9分配是合理的。将违法变成“合理”者有之,试图将违法变“合法”者亦有之。据12月19日《京华时报》报道,近日,北京市朝阳区一位政协委员初步提交提案,建议政府可划拨一部分公租房作为公务员的廉政公寓。原因是,这些人“手里掌握着直接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国家权力,但工资收入普遍较低,合理解决这部分人的住房保障问题尤其重要。”
今年开工1000万套,“十二五”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这是中央下达的硬性指标。当保障房的建设和分配警钟一再敲响的时候,相关方面在关注保障房建设的数量的同时,也应该用完善制度、加强惩戒的方式,重点关注质量和分配的问题。中央相关领导日前强调,“要把确保质量和公平分配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线,建设质量优良、分配阳光的工程,使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今年保障房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面对中央不断提出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相关方面如何在细化制度、确保质量、阳光分配、严惩违规上下工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