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海归的起薪在3000元左右,月薪在3000元-10000元的占71%,超过四成人的月薪不足5000元,只有15%的海归收入超万元。相当数量的海归回国后变身 “小白领”,甚至成了“海带”。(12月20日《京华时报》)
海外求学人员变多,海归数量增加。海归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不再如以前那般高不可攀,其实完全符合劳动力市场的正常供求关系,无须大惊小怪。海归这一群体正在由精英逐渐回归大众,所传递出的一个基本信息或许就是:留学有风险,出国需谨慎。指望海外留学必然能进外企、拿高薪,迅速收回学习成本的想法,的确需要改改了。
不过应该看到的是,海归群体的薪酬待遇虽然较以前有所降低,但那是纵向比较的结果。如果放眼看一下当前的整个劳动力市场,相对于国内毕业生不过一两千元的就业起薪,海归们的择业优势依然是存在的。所以,海归们虽然在慢慢回归大众,但至少在目前还游离在大众之外,他们薪酬标准的下降与其说是这个群体大众化的反映,不如说更是整个劳动力市场中人才尴尬的一个缩影。
表面来看,从普通高校毕业生到海归,他们的薪酬待遇都并不占有明显优势,是职场选择更加务实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工作还得靠实力。果真如此,当然是好事,社会从来不应该一味鼓励高分低能的所谓高学历。问题在于,事实真是如此吗?当很多大学毕业生难找工作,或者委身于一个并不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另一方面高薪甚至超高薪的职位同样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而又可望而不可即时,谁敢说那纯粹是能力差异的结果?
海归的薪酬待遇在下降,国内毕业生们的择业期望也在放低,他们的选择都越来越趋于理性。高薪从来不是个人价值的完全体现,是成功与否的标志,尤其是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初次择业者。很多时候,还需要考量将来的发展潜力、机遇等待。但理性不应该是单方面的,不应该只属于择业者,更不应该把不合理的择业当作理性。薪酬不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薪者的阶层固化;职位不佳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没有向上流动的空间。
海归的困境其实也是普通大众的困境。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抑或说在愈发明显的阶层固化中,海归和普通大众本就是一体,都是弱势的一方。海归薪酬的下降中也有大众的影子,关注海归的择业和薪酬变化,其实也就是在关注大众,关注整个择业环境乃至全社会竞争的健康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