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各大媒体转发新华社“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截至10月底,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房超过1000万套,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河南、河北等地密集出台保障房管理“紧箍咒”,瞄准资格造假、骗购骗租乱象重拳出击,清理出9800多户骗保家庭。
在此消息发布不久前,另一则有关保障房的新闻同样吸引公众的强烈关注——由于女儿找到工作,家庭收入超标190元,曾经住了近一年“77元廉租房”的北京郭氏母女被要求退房。
一个是宏观数据,一个是个案遭遇,一个是严格准入制度,一个是落实退出机制,两则新闻可以解读出同样的信息:保障房制度在一步步趋向完善的过程中,力求覆盖更多的住房困难家庭。
根据“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完成,将使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左右,不仅加快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而且努力满足中等偏下收入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新华社报道称,“百姓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梦想将一步步变为现实”。然而,文章也坦承,在大规模启动保障房建设并向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差异大,面临的挑战不可小视。
就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来说,比如今年保障房开工1000万套的目标虽已基本实现,实际上有不少项目仅仅是“挖坑待建”,谨防类似项目滥竽充数是推进千万套保障房项目“加速快跑”的首要问题。保障房“被挖坑”折射出的是一些地方消极应付的态度。
而各地推出的“紧箍咒”能否卡住保障房监管乱象?四级审核、14部门联查、强制腾退、造假终身禁入……虽然防止骗租骗购的政策篱笆织造得越来越紧密,但是监管部门一边编织着防护网,一边却可能为关系单位大开门户,对于监管者的行为谁来监管?
对于像北京郭氏母女这样的超标户,何去何从?由于退出机制不完善,“退出难”问题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今年8月,杭州市房管部门撤销了400户杭州市区家庭的廉租住房保障资格,这些家庭大多经济条件已改善,不再符合廉租房承租条件,但他们拒绝腾退,甚至把房转租出去。对于这部分人,如果“强制腾退”,容易引发矛盾,未必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假如郭氏母女按照要求腾退廉租房,她们的境况堪忧。虽然家庭收入上涨,但母女俩尚无力承担商品房房租,结果就是因为生活改善而搬出廉租房,紧随而来的却是生活质量的下降,相信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政策制定者乐于看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是廉租户霸占着房子不搬,而是搬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经适房、限价房买不起,她们似乎只剩下公租房一个选择,但现状是公租房房租要比廉租房高很多,她们能否负担得起仍是问号。对此,政策制订者能否多增加几种保障房的形式?或者将廉租房的房租划分出更多的档次,根据住户收入的增加而“水涨船高”?
保障房的建设、分配、监管等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尤其是未来我国保障房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何在政策的精细化上做文章,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
临近年关,媒体传递出的好消息以及政策勾勒出的美景,让住房困难家庭翘首企盼。在不远的未来如何实现这些承诺,让住房困难家庭吊起来的胃口得以满足,同时,避免让困难群体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甚至因害怕“超标”无法继续享受福利而干脆躺在政策的阳光下睡懒觉,这都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总之,制度设计既要科学,也要人性化,在未来若干年保障房建设上,政府部门需要花费更大的心思与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