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在微博访谈中说:民政部、公安部等部门将很快部署开展接送流浪儿童回家行动,明年年底前消除街头儿童乞讨。
站在更宏观的人类视角,所有的犯罪行为似乎都有值得同情的心理原点。但是对于人贩子,任何悲悯都是对人类社会的自我否定。这个犯罪群体不仅从行为上出现反人类特性,而且从心理上已经失去人类的最基本情感。
当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沦落为某些人眼里的商品时,全社会应当集体反思。表面上是商品买卖,但是,是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允许这种自渎式的罪行长期存在?既然人都可以出卖,那么人的附属品——人性、人格,也势必成为可议价的商品。人贩子把人演变为商品的行径,已经无法用常规的人类学和伦理学来解释,所以这种反人类社会的贩卖危害更大,对社会心理伤害更深。
人类诸种感情中,亲子之情乃是其中最为强烈的一种,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成员。在独生子女型的社会结构中,孩子的失踪,可致一个家庭的基础崩溃,乃至被毁掉,至少波及两代人。尤其,当今的贩卖者已经不满足于偷摸拐骗,甚至公然入室盗抢孩子。被抢走的孩子,撕裂了人们的安全感,挑战着社会公共伦理底线。
拐卖儿童虽非命案,但某种意义上比命案对社会治安的影响还要恶劣。对人贩子的姑息,就是对公众安全的不负责任。对付这种反人类的罪行,除了阶段性的集中打击,其他方式方法也在持续积累中,如利用微博收集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信息,如公安部建立的全国打拐DNA数据库。民间也在自发行动,网站《宝贝回家》以纯粹的公益属性,在悲怆格调上钩织出希望的春意。至今,已经有300多名孩子通过该网站与父母团聚。这些社会良心和公德大爱,是那些苦寻背影的信念支撑。
消除街头儿童乞讨是打拐的一部分。今年4月,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6个月的来历不明儿童集中摸排行动,这无疑切中了问题的要害。陈士渠指出,买方市场的存在是拐卖犯罪屡打不绝的重要原因。收买被拐卖儿童几乎没有违法成本,这是儿童被猖狂拐卖的根源,因此尽快堵住这个法律漏洞,是打击这种犯罪模式中最关键的环节。
同时,可以看出:任何部门只要认真履行职责,任何违法行为都可以遏制。打拐如此,整治假冒伪劣如此,管理食品安全如此,治理腐败也如此。愿天下无拐,各类无良宵小早日清除,我们共同馨香以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