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超短裙”低到不能再低的时候

时间:2011-11-29 14:41   来源:济南日报

  据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表示,乳品新国标初稿由蒙牛、伊利、光明等企业起草。送审稿中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这两项关键性标准在新国标出台前被“莫名”推翻,新标准被指“倒退”。专家呼吁卫生部公开会议纪要,让公众了解国标制订的过程。(11月28日《人民日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话扣在一些新国标的身上,似乎也未必那么委屈。近日思念、三全、湾仔码头三大速冻食品品牌均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时舆论哗然。随后发布的速冻面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竟然允许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法存在”。再往前,就是云谲波诡的乳品新国标。

  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后,重新制订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为共识。在几位奶业专家的力主下,就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的标准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了最终送审稿。吊诡的是,2010年3月正式公布的标准中,菌落突然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也降低到2.8克。至于送审稿在哪个环节发生改动、为什么改动,参与拟定标准的专家也未必清楚。多名曾经参与标准制订讨论会的奶业专家选择不再表态,“我现在没什么可说的了。”“说了有什么用?”

  连专家都“看不懂”的新国标,挟裹着沸反盈天的民意,将呼之欲出的利益链,钉死在各色传闻的十字架上。据说,“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三分天下,各自为营。若这个说法属实,那么国标的尺子就成为企业主宰度量衡的“怪胎”。有直接利益瓜葛的龙头企业何以掌管了初稿的起草权?关键性标准又是如何在最后一刻被直接翻盘?驳倒专家意见的“最后协调”究竟如何平衡拿捏?谁参加了最后的定夺会、谁提了反对意见、双方如何唇枪舌剑——这份“会议纪要”能不能搬出来晾晒在阳光下?……这些问题含混暧昧,就难免暗箱操作的嫌疑。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本行业的专家是懂行的,整个标准制订过程至少应该对专家全透明。如果新国标连专家都说服不了,又如何以理服人?

  缺乏客观立场的国标,如何能提炼出合格的牛奶?绑架不绑架的事情,历史自有公论。只是,时代在进步,国标却向后走,总不能不交代清楚个中理由吧。价格要与国际接轨,市场也要与国际接轨,国标要不要与国际接轨?当国标的“超短裙”低到不能再低的时候,这是在为进口产品做免费广告?还是在为产业底线的沦丧而竖起一座耻辱碑?真有底气的话,建议把那些备受诟病的新国标拿到国际上去比拼一下——只是不要笑场就好。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