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放弃大城市生活,背起行囊,回到湖北农村老家。和他相伴的,还有一份扎根农村、建设乡村图书馆的执着理想。几年过去,他在自己的家乡和全国其他8个省份共建起了13座图书馆。他雄心勃勃,想在更多的农村地区,建立更多的图书馆。(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今天,在农村这块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建立更多的乡村图书馆,多播撒一些知识与梦想的种子,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也许在普通人眼里,并非那么重要,但对于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弱势的乡村青少年来说,能通过图书馆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自我学习的途径,或许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人说:“一个好的图书馆胜过一所大学”。因此,建立更多更好的乡村图书馆,或许就能为他们改变命运、实现梦想提供有力的帮助。
作为一名从乡村走出来的硕士生,李英强自然深知知识的力量,也对乡村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有更深的认识。但是,和李英强创办的“立人”图书馆一样,在许多物质生活并不富足的乡村,许多公益性质的图书馆都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立人”图书馆的第一笔收入是李英强的朋友捐赠的,李英强通过不断游说来募捐,获得图书馆所必需的资金。但这种运营模式,能否持续稳定地获得外界的支持,能否保证乡村图书馆的正常运转,仍有待观察。
其实,我们的社会不乏有良知、有热情的爱心人士,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公司、企业、个人,都在不断尝试援建乡村图书馆。各种援建公益性的乡村图书馆、图书室的活动,也很常见。
但相对于有着巨大文化需求的广袤农村,援建乡村图书馆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还需要充分的整合与更有效的组织。对此,率先发起乡村社区图书馆援助计划的组织者之一梁晓燕曾遗憾地说:“有钱的人找不到渠道表达自己的善心,有善心、有能力的人找不到资金,有需要的人找不到能够帮助自己的力量……”
实际上,由于城乡发展现阶段事实上的差异,导致了城乡文化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乡村图书馆的匮乏上。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相当薄弱,远未完善,就像《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
因此,当我们肯定与鼓励李英强的个人行为时,也呼吁全社会都要像李英强那样对乡村文化建设发自内心的热爱,要有李英强那样的劲头,重视与支持乡村图书馆的建设,重视与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地方政府,在按照《决定》要求,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定要统筹考虑乡村的文化需求、文化发展,给予农村一些政策、财力倾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鼓励城市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只有这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使相对落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步跟上,才能建起更多更好的乡村图书馆和其他农村文化设施,让文化浸润心灵、成就梦想的力量,在广袤的乡村成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