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盐田区3月时花费160万元翻修当地6座天桥,数月之后,其中5座出现不同程度质量问题,媒体称该项目经层层转包实际造价仅25万元。深圳官方回应称,该项目不存在转包,25万元仅是劳务费,材料费即已81万元,称出现损坏主要因天气问题。(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建筑物出事,大家会想到“豆腐渣”,事实证明,这种联想往往是正确的。在出现像天桥这样并没有造成恶劣事故的轻微质量问题时,某些部门认为没必要为其寻找担责的替身。但时代进步了,公众的质疑也不能不睬,于是天气成为“临时工”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某些部门已经让天气当了多次“临时工”了。去年12月15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耗资十几亿元建成不到半年的“那达慕”会场主体钢结构坍塌,旗政府新闻发言人表示:“因遇到近期骤冷的天气,钢结构罩棚出现较大伸缩而发生塌落”。今年年初,武汉也传出消息:卓刀泉立交桥在通车一年后,桥面出现不少裂缝坑洞,武汉城投集团称,受天气影响桥面容易出现裂缝。
桥垮了、路烂了、地陷了、楼塌了,其中的缘故是不是天气所致,公众心中自有一个答案。设计上的不合理不科学从根本上埋下安全隐患,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使工程质量无法保障,缺乏专业技术工人、无证上岗,这些都是豆腐渣工程的基本原因。相关部门的监督监管缺乏,某些官员与建筑商互相勾结、损公肥私,问题工程一路绿灯,权力寻租所在多有,几乎每一起建筑悲剧都跳动着权力和金钱的魅影。
某些部门拿天气当临时工意在避责。公众的记忆既有健忘的一面,却也有不断累积而固化为群体记忆的特质。某些部门对豆腐渣工程监管乏力,在路桥质量问题的事实面前,给公众留下没有化解的疑问,沉淀在记忆之中,累积在一起,更加强化了公众对一些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