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慈善总会发布消息称,将先期在四川、甘肃等省市近百所中小学捐赠111万余册《慈善读本》,后期还将向全国各地中小学推广。今后,中华慈善总会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慈善将有望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11月9日《京华时报》)
热心公益,参与慈善事业,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因而,慈善组织联手教育部门,慈善教育“从娃娃抓起”,良苦用心,自然拳拳可见。
不过,中国人历来奉为至理的“身教重于言教”,同样适用于慈善教育。公益慈善机构是否有公信力,对青少年慈善意识的养成,慈善素质的提升,可能比《慈善读本》的作用更大。
事实上,当下不少公众对一些慈善机构不信任,进而习惯性怀疑一些慈善项目,并不是善心不够,或者慈善意识不强,主要还是一些公益慈善机构在规范、透明上的失当造成的。当务之急,是完善慈善法规和管理制度,让更多有公信力的专业机构脱颖而出,给国人淤积的爱心一个出口,形成健康的慈善环境。从这个角度说,最应该接受慈善教育的,不是未成年的学生,而是公益慈善事业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最应该进行“慈善素质评估”的,是那些管理落后、不专业也缺乏效率的慈善机构。
所幸我们已经听到了反思的声音。新任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最近不仅宣示“要赚钱的,你就远离红十字会”、“赚钱和人道、博爱、奉献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是完全相悖的”,更表示红十字会必须改革。她指出,过去30年,世情、国情、民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公众参与度增加,希望知情、提出意见,并希望这些意见进入到议程和执行层面。同时,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改革的强大推动力量。这些都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因而,必须要建立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共同组织的在人道救援和慈善事业的体制机制,并形成公开透明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还要完善与社会和公民沟通的畅通渠道,站在公众的立场上保护公众的利益。
诚如是,相信包括广大青少年在内,中国人的慈善意识会进一步得到激发。增强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应该是最好的慈善教育。
当然,如果真正以传播慈善文化、培养慈善意识为目的,慈善教育进校园的确很有必要。也许国人并不缺乏善心,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不缺慈善的因子,但当前整体的慈善文化和慈善氛围并不理想。对于什么是现代慈善观念,慈善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妥当地表达善意而不伤害别人的尊严,很多人还不懂得如何做,说明相关的宣传教育还很不够。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参与社会的角度看,对孩子进行慈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国外的许多中小学,考试成绩并不是评估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公益活动的表现,也会被计入其综合素质评价。在我国,将慈善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关键看怎么搞。显然不能像网友推测的那样,以学生捐款多少来衡量素质高低。毕竟学生还没有独立经济能力,慈善捐助比拼的主要是家长实力。学校慈善教育,应该把概念扩展到更大的“公益”层面,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志愿活动,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公民。(丁永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