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需要我们在年轻时积极“储蓄”健康、尽早做好财务规划,退休后更要坚持适度理财,让晚年生活更有底气
我的一位朋友今年35岁,单身、事业有成、年薪30余万元。这些年,她买房置业,采购名牌,生活优哉游哉,但也没存下多少积蓄。有一天,她不知怎的忽然想到岁月不饶人,自己有一天也终会年华老去,如果膝下无子又无多少积蓄,将来自己的养老问题怎么办?于是,朋友痛下决心,制定理财投资计划,开始为养老做起了准备。
35岁就开始筹划养老,是不是太早了点?似乎有点早,因为35岁距离退休,少说也还有20年时间,这么着急干嘛?似乎又不早,因为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几乎每个人都要通过个人努力来解决养老问题。日前曾有研究机构做过一项调查,1/3的职场人士在平均年龄37岁时,就已经开始为退休后的生活做起准备。
35岁就开始筹划养老,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通常来说,安度晚年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经济上不发愁,生活上有人管,精神上能得到慰藉。三者缺一不可,但经济问题无疑是最基础的条件。虽说现在生活富裕了,老年人在吃、穿、住等方面一般不再发愁,但除了这些基本生活,他们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花销可并不少。如果经济上缺乏保障,将来有病了谁管?
或许有人说,不是有医疗保险吗,看病不是可以报销吗?但事实上,现有医疗保障覆盖率比较低,只有享受公费医疗的少数人能得到较实在的保障,大多数人还处于低水平的医保之中。一些老人患了大病、重病,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支付往往严重不足,老人不得不自己花钱看病,负担沉重。
老人看病花销大,收入却呈下降趋势,大多数老人只能依靠不算丰厚的退休金、养老金生活。也有很多人希望在年轻时多做点投资、多备点积蓄,以便在年老用钱时能拿得出。但这或许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更常见的情况是,当人们年轻时,买房、子女教育、看病吃药……哪一项开支不削减着对养老的投入?投资渠道缺乏、资本市场不景气……有多少现实问题不影响着对养老储蓄的积累?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阶段,越来越多的“421”家庭以及空巢家庭正在出现。实现老有所依,让老年时光过得轻松,需要人们自己在年轻时积极“储蓄”健康、尽早做好财务规划,在步入老年后也坚持适度理财,增强生活的底气。同时,家庭也要分担一些责任,子女应力所能及地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
当然,个人努力只是一方面,养老问题的解决更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今后,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保体系,并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让大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享受不同的风景,不必再为多年后的退休生活而焦虑,甚至牺牲当下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