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小囡的“同桌”是农民工子弟

时间:2011-11-08 14:04   来源:新民晚报

  昨天,上海市教委官员透露的一组数字,让不少人惊讶:在上海,非上海户籍的一二年级小学生已经超过了一半,其中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今年全市有50万农民工子弟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在公立学校就读的超过七成。这意味着每一个上海户籍的一二年级小学生,几乎都有一个非上海户籍的“同桌”。

  这是一个让人温暖的场景,在上海的阳光下,这50万个农村孩子,和他们同龄的上海小囡一起享受琅琅书声。本来,他们极可能成为乡村中孤独的留守儿童,妈妈的怀抱和妈妈做的饭菜都只是一个奢望,在亲情的饥渴中走向沉默甚至沉沦。

  城市化的浪潮将大批农民卷进了城市,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他们节衣缩食,一只手捧托起城市的繁荣,另一只手则用带回家乡的辛苦钱,维系着乡村经济的稳定,却也留下一个庞大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中国有5000余万留守儿童。在江西,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很恰切地描摹了他们的生存状态,“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在中国GDP总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却仍存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如果这个问题不妥善解决,将波及中国未来的社会稳定和人口素质优化。

  上海以博大的胸襟接纳了50万个随迁农民工子女,这可能是一项最大的善政,它带来了亲情、优质教育与来自城市的善意,足以温暖50万颗幼小的心灵以及他们未来的人生,同时也温暖着同龄城市儿童未来生存环境的稳定安宁。

  然而,50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不但给上海基础教育带来相当沉重的压力,以至于曾经因出生率持续下降,而出现不少缺乏生源的“富余学校”的上海,不得不赶紧补救性地在城郊结合建设更多的中小学。

  建校容易,融入难。当生活背景与家庭环境天差地别的两个儿童群体成为“同桌”,彼此的不适应与各种冲突也可以想见。因此,承受压力的不光是上海的基础教育,还有上海户籍儿童及其家长。怎样缓解这份压力,柔性沟通两个群体,兼顾不同的利益诉求,是善政能否可持续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在一个多元化的群体中,体验多元化的教育元素,不管对城市儿童还是随迁农村儿童的成长都是积极的因素。当“同桌的你”长大以后,曾经存在于成年鲁迅与成年闰土之间的鸿沟,就算难以填平,也会因为这份同桌情谊和相同教育经历,有了一个沟通的渠道。这对中国未来的意义,怎么估量都不过分。

  因此,小“同桌”之间发生的故事,值得细细关注。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