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蜗居9年的车棚,61岁的环卫工齐庆和一家住进了新房。房子虽不大,却让他们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给他们的温暖和尊严。老齐说,房租费每月120元,电费和水费大家一起分摊,“我们这是真正的拎包入住。”原来,绍兴市越城区近两年已斥资1000万元为环卫工人打造“新家”,可解决200名环卫工人的住房问题。(11月7日《钱江晚报》)
不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人们总能在大街小巷中看到一群人;他们挥舞着扫帚,捡拾着垃圾,与川流不息的车辆插肩。他们每天生活在无尽的尘埃之中,没有周末,更没有寒暑假,早出晚归,干着最忙、最累、最脏,收入却很低的活儿。
然而,环卫工人所吞食的“苦果”却不只这些。首先,他们在工作的时候经常遭遇无端的指责和情绪性的谩骂,在有些人看来,环卫工人没什么出息、低人一等;环卫工人的兢兢业业,换来的却是某些人的飞扬跋扈。其次,他们在清扫的过程中事故频发,环卫工已经成为最危险工种之一。据媒体报道,宁夏银川近5年有11名环卫工在作业中遭遇意外而死亡,30人不同程度受伤;在贵阳,去年环卫一线的伤亡总数为81人,其中重伤17人,死亡5人,平均5天就有一名环卫工遭遇车祸。此外,他们缺乏权益保障,大都寄居在狭小的出租房内,生活简单而朴素,馒头加白开水是他们一日三餐最惯常的食物。
残酷的现实,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在高风险、低收益的博弈格局下,愿意“铤而走险”的,都是迫于生计的真正弱者。他们年龄偏大,大都介于40至60岁之间,上有老下有小;他们缺乏一技之长,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和下岗工人,只能从事着没有“门槛”、没有技术含量的“苦力”。
对弱者的态度,度量着公共生活的温度。环卫工是“弱者中的弱者”,如何对他们进行帮扶和救助,拷问着整个社会的良心。绍兴市越城区以敢于“吃螃蟹”的创新精神,从公共财政中支出1000万元帮助200名环卫工人实现“拎包入住”的民生梦想,体现了公权者的民本意识和制度兜底的善意,值得赞许和推崇。
一个和谐的社会,不会让个体正当合理的价值实现和利益诉求湮没在宏大叙事中。环卫工人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厚重的物质激励,更全面的权益保障;更丰富的人文关怀;绍兴市越城区的实践探索,理应只是一个标杆式的开始。整个社会也需要反思:面对环卫工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