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中华小孝子。相关负责人称主要针对4岁至6岁孩子的特点,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10月31日《新京报》)。
上海留学生机场弑母获刑三年半,深圳打骂父母公务员下跪道歉,这些都是和“孝子培养工程”同日见报的新闻。留学生与公务员,原本都该是所谓精英人才,可在孝敬父母这个基本的人性问题上,他们却做出了大逆不道的雷人举动。管窥一斑,可见全豹,在整个社会道德的滑坡趋势中,孝道显然也未能幸免。然而,不肖子孙绝非我们年代的特殊现象,孝道的滑落因此不必过于夸大。
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事后被证实是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而找人扮演的,媒体底线的失守固然让人愤懑不已,但电视台之所以会选中这样一个题目造假,至少说明孝道的基本人性还不至于滑落得那样厉害,要不然观众也不会骂声如潮———不能让大多数人骂,还怎么夺人眼球呢?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基本人性只要不遭刻意扭曲破坏,孝道作为基本人性的存在,并不必要当做濒危物种来保护。
伦理学会如果只是有意推广孝道,当然没有问题;可是,“五年培养百万孝子”的提法,却颇为雷人。乍一听,似乎孝子在我们年代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东西,需要伦理学会来批量生产。然而,指望通过某种知识的灌输来批量生产具有某种道德品质的人,未免有些可笑。因为,道德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于外部条件并且独自发挥作用的封闭系统,正如管仲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孝道不可能被某项“工程”所独立创造,孝子也不可能被批量生产。
“五年培养百万孝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功利政绩观的提法,因为对于4岁到6岁的孩子来说,是否孝子根本没法由外人来作出简单鉴定;所谓培养百万孝子的评价标准,无非是:凡接受过“孝子培养工程”的都被伦理学会视做孝子,没接受过该工程的孩子则不被伦理学会视为孝子。这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究竟能有多大的价值呢?道德不是气球,不可能通过某项工程“吹”起来,孝文化教育的价值是要激发人性中善的一面,而不是要严格照着条条框框复古打造所谓孝子。
更为靠谱的做法,不是打着培养孝子的旗号去给孩子们套上古老孝道的框框,而是从小培育孩子们基本的人性、健全的人格,并保护其不被糟粕的文化所摧残———孝道和所有的道德一样,一方面需要文明的制度来约束,另一方面需要在普遍具有美德气质的社会中熏陶。道德不是某项工程可以“大跃进”出来的,“五年培养百万孝子”作为一个工程目标,必然是自欺欺人。当然,如果这个“孝子培养工程”还要找家长收费,或者找纳税人报销,那就更得打问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