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孝心” 缺的不只是“培训”

时间:2011-11-01 13:08   来源:西安晚报

  10月30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相关负责人称主要针对4岁至6岁孩子的特点,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10月31日《新京报》)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无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还是在国人的道德评判标尺中,“孝”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去的关键字。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孝”的关注,对于“孝顺”意识的培养,其实本该成为教育体系中无可非议且不可或缺的关键一课。

  然而,对于中国伦理学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网友回帖中的质疑甚至反对声占了主流。例如,有网友戏称之为“新时代的道德量产计划”,更有网友甚至对“孝居然还需要培养”表示不屑一顾。的确,“培养孝子”是不是能作为一项工程来搞?“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孝是不是真的可以“批发量产”?有值得商榷之处。

  不过,既然有关技能训练和知识灌输的各类“早教”几乎可以无孔不入,无所不包,甚至霸占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比技能、知识更为关键的道德伦理和人文素质,是不是就连一席之地都不可以有呢?在孩子们这一张张白纸上,究竟应该先写好“人”字,打好做人的基础,还是迫不及待的写满技能,倒是更值得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孝子培养”至少并不比“技能早教”更加出格。“孝”既然会来自潜移默化,其实也大可不必讳言“培养”。

  不仅如此,所谓“孝子培养工程”,其实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把孩子们集中起来搞个“培训班”,单向灌输,突击教学,而是采取了“孝心培养适龄化,孝行养成生活化,过程家庭参与化”,以及“百日培养,三年跟踪,长期帮助”的培养模式。有了家庭的参与,寓教于生活之中,应该说孝子培养计划其实并未违背常理,而是更多立足于常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孝子培养工程”,其实也不必一棍子打死,既然可以容忍形形色色的早教,对于道德与人格培养的注重与强化,其实也不妨给予包容。

  当然,“孝子”居然需要培养,也发人深省。毕竟,曾几何时,“孝”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传统,传统居然要沦落到培养才能维系,恐怕不仅仅是缺了一堂系统化的“孝子培训课”,而是更多暴露出了道德缺位。而从“博士儿子逼父母买房”、“公务员儿子痛打老子”,到官员对于作为衣食父母的不敬,当现实社会中的“不孝”仍然在显示着强大的效应,“孝子培训工程”其实很难置身事外,并独善其身。一言以蔽之,重拾“孝心”,我们缺的不只是“培养”。(武洁)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