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温跑跑们”备受关注之际,温州人的“菜篮子”也揪出蛀虫——
10月21日,温州菜篮子集团腐败窝案审查终结,包括该集团原董事长应国权在内的16名高管被检方提起公诉。此案涉案总金额高达4亿余元,其中私分国有资产一项,金额就超1.1亿元。
这着实颇具讽刺意味。一个以“呵护民生”、“管好百姓菜篮子”为初衷成立,并以此为理由名正言顺垄断温州“菜篮子”商品产销的国有独资公司,最终却成了一窝蛀虫的乐园。集团资产才5.1亿余元,涉案金额就高达4亿元,实在是养得够肥、贪得太易!
硕鼠落入法网,故事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这个案例实在太典型,太有标本意义,不细细解剖,不仅可惜,更起不到应有的棒喝作用。未竟之问有三。
一问:硕鼠“大闹天宫”而无所顾忌,“猫”难道吃了安眠药?作为一家国有独资企业,在当地国资委、纪委等多个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十余年如一日群体贪腐,公然利用垄断经营地位大肆寻租,把企业公款当成自家钱袋随意挪用、瓜分,居然长期没能引起监管部门警觉!这样小概率的反贪“胜利”、如此牛栏关猫式的监管,到底是由于玩忽职守,还是内有文章,决不能“到此为止”,上级纪检部门必须多问一个为什么。
二问:罕见的偷梁换柱、结党营私、权钱交易背后,这个“菜篮子”里的“菜”岂能安全无虞?检方公诉,全然集中于贪腐问题。而该案独特性恰在于,它还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当地市民更关心的是:这些蛀虫贪赃枉法之余,他们的“毒液”和“排泄物”有没有“污染”温州的“菜篮子”?这不是杞人忧天。常识告诉我们,上梁不正下梁歪。垄断经营者高层出现如此乱象,终端产品能确保高标准、高质量供应,不论你信不信,我只能说是“奇迹”。事实上,浙江省农业厅2008年进行的农产品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温州菜篮子集团旗下的“放心猪肉”便检出磺胺类药物总量高达0.6mg/kg,达到国标上限的6倍;2010年5月,浙江电台曾曝光温州查出22.7吨病死猪肉,而这些问题猪肉竟是通过温州菜篮子集团的门店进行销售!是否还有类似、或者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没有披露?建议当地食安部门乘势对“菜篮子”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排除隐患,以安民心。
三问:这种“政府一重视,马上收上去”的市场和社会管理惯性,何以今天仍然大有市场?这些年,“政府要管好百姓米袋子、菜篮子”成为共识。关注民生、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理所当然,不过,这种政府所“管”者,本应以“监管”为主,而不一定非要插手市场、实行垄断经营。监管得力,“散”并不必然导致乱;监管失序,“统”亦不必然导致不乱。在加强常态化监管的同时,适度引入竞争,方是民生商品质优价廉的根本之途。垄断当地“菜篮子”产业链的温州菜篮子集团之成立和十余年运作,本身就是某种似是而非理念的草率产物;今天它的高层群腐、问题食品频现等病症集中“发作”,佐证了这一点。同理,水、电、气、油、盐、烟、酒……我们很多领域的“为民垄断”式专营专卖,今天看来,显然同样也未必都站得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