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西村看农村发展路径

时间:2011-10-10 13:14   来源:长江日报

  近日,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华西新市村举行纪念大会,庆祝建村50周年,一些献礼项目随之亮相,比如投资30多亿元的龙希国际大酒店剪彩开业,就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一种话语里,华西村一直是一个样板,比如说“华西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光辉旗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在社会大众看来,华西村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显示着不同于一般农村、释放着强大光芒的富裕图景。

  华西村发展的主要特点还是工业化和资本运营,而不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在这个意义说,华西村已经不是我们常说的“农村”,很大程度上,它和城市没有分别。

  华西村几乎不可复制与再造,其发展模式恐怕也很难说代表了中国农村的未来,但作为一个特殊存在,它的尝试和实践仍给我们启示。

  中国的农村在改变,农业在发展,农民生活总体上比过去更好,但道路渐进,过程曲折。

  大寨、小岗、南街村、华西村……在特殊年代,这些村庄从一个个地理名词从而拥有更多的意义。这些村庄的各自走势并不一样,但都曾生动地诠释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现实的状况,并对资源的分配、发展模式的选择作了注解。

  与集体经济狂热的时代不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商品经济开始获得生长空间,中国农村发展的分散化和非集体化特征开始变得明显。比如办乡镇企业在许多地方热火朝天,“专业村”、“特色村”大量出现,很长一段时间,土地、劳动力、资金在农村内部转化,就地消化,农民不用出门,收入也能增长,这就是中国农村改革所谓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变得突出,乡镇企业式微,地方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不少见。新世纪以来,国家农业战略政策调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改变,但很大程度上,农村的发展多是松绑和减负,农民富裕的道路在哪里,农村的出路在何方,农业的前景是什么,许多深层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有一些农村可能确实发展得较好,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促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发展开始转型,中西部地区,有些农村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也积累了财富,有的地方靠政策支持以及工业化、机械化手段,也有发展,但总的来说,农村发展仍然普遍不足。

  靠政治驱动,用行政强力来配置资源的农村发展特征越来越淡化,现在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已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乃至全球化紧密交织。中国“三农”问题,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根本调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彻底打破,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对农村的普遍辐射带动,这是方向。

  地域不同,发展状态也不一样,但不管怎样,农村都有发展的诉求,农民都有富裕的愿望。发展首先是自主意志的体现,而非被安排、被打造的结果,富裕也是一个多元概念,绝非只是收入的可观。中国农村的发展之路,必然要从“万金油”和“灵丹妙药”之外寻求更契合实际、更体现发展主体意志的出路。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