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草案)》指出,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新京报》10月9日)。
“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的信息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其中既有民生方面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更有纠偏的价值在内。
长期以来,“临时摊点”通常被一些管理者定位于有损城市形象、有伤城市容貌的位置上,对之采取的方式是“除之而后快”,在城市形象的大帽子下,根本没有考量到与其相关的民生问题,在引起公众诟病的同时,也陷入了城市的治理陷阱之中,甚至引发了剧烈的“猫鼠冲突”。
就笔者的看法,鼓励早晚市等临时摊点的举措是对流动摊贩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可,是站在更高层面理解城市形象和民生关系的理念展示。据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卓永兴介绍,“在香港,我们很多时候把小贩看作一种人文风景,对有技术的街头工匠进行保育”,“增加人力资源禁绝无牌小贩,在我看来是不实际的,而目前香港小贩管理的状态,应该是适合当前社会的。”相比之下,鼓励早晚市等临时摊点在承认小摊贩正当性的同时,也给了“临时摊点”成为社会人文风景的一个契机。
事实上,我国曾有建设部高官明确指出,“小商小贩也是城市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城市对他们的态度应该更加宽容,在周末等合适的时间甚至可以放开管制。我们的城市应该宽容,应该让他们有合理的分布,给予更多的引导。小商小贩的分布反而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活力。”进一步说,之所以认为鼓励早晚市等临时摊点具有纠偏价值,在于这在尊重民生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的人文关怀,看到了一个社会可能给小贩们的出路和希望。隐藏其后的深层次反思是:在小贩面前放下身段还是目中无人?如果我们把小贩当成社会的一分子,就应放下身段,而不是目中无人,无视这些弱势群体的逼仄生存空间,相反应承认他们存在的权利和价值。惟有如此,才不至于把小贩们当成社会的异己分子,而是把小贩当成社会的一分子。
毋庸讳言,贩夫走卒,古来有之。即使像纽约、华盛顿、东京、伦敦这样的发达城市,街头小摊贩也是一种常见现象。在城市摊贩日益增多的今天,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简单地采用暴力的方式进行治理并非理性,更何况,摊贩与普通市民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要不然何以有网友在跟帖中评价说:怀念有小摊贩的日子呢!
城市最根本的内涵是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在以城市为载体的空间范围内,人文精神又集中体现为城市精神。资本的涌入、GDP的增加可以造就城市一时的发展,但难以形成城市持续发展的源泉,更难以形成城市的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就笔者的看法,城市管理制度和小摊贩之间的普遍冲突、尖锐对立,早已背离了和谐社会建设之道。注重行政谦抑,落实柔性管理已经是当务之急,而鼓励早晚市等临时摊点的举措就是鲜明的体现。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并非所有的管理行为都要采取强制的方式,在城市治理中,不应仅仅有博弈,更要有合作。
让我们共同期待“临时摊点”成为社会的一道人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