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97%评比达标项目得人心

时间:2011-09-28 14:44   来源:新民晚报

  据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2006年至2009年期间,由中央纪委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参与,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了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

  此次清理,可以说大有必要、非常彻底,这记重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评比乱象,还能产生不小的震慑效果,很得人心。据报道,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实行总量控制,除已经批准的保留项目之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常设项目。这是划下了一条清晰的底线。

  高达97%的项目被撤销,可见所谓的“评比”“表彰”有多滥。泛滥成灾的评比,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其一,违反科学规律,工作好坏,水平高低,难道多评比、多表彰就能分个明白?其二,过滥的评比占据了参与单位过多的时间,本该是附带的荣誉反倒成了工作的重心,本末倒置、不务正业。其三,劳民伤财,一些地方、部门、单位为了评比上下打点、里外忙乎,只求表面文章,不下日常功夫,闹得动静不小,公众的怨气也不少。其四,政府功能错位,明明可以靠市场调节的,政府也要管一管;明明政府应该严格监管的,却用评比代替,“一劳永逸”的结果往往是一些获奖大户反而闯了大祸。其五,评比过滥,难免给人滥竽充数的机会,比如什么“脊梁奖”,主办方之一就有着似是而非的政府背景,一些社会团体“挂靠”政府敛财,“埋单”的还是受骗上当者和政府公信力。

  评比过滥有如此危害,为什么一些部门还是乐此不疲?一个是评价机制僵化,一个是浮躁浮夸、急功近利。一个个奖项、一场场活动、一块块铜牌,仿佛给官员的政绩涂脂抹粉,上下欢喜,一团和气,至于是不是真正符合公众的利益,当事人太少关心。组织评比的往往是掌握了一定权力资源的部门,相关单位不得不参加、不能不参加,更严重的是,正因为涉及权力操作、资源分配的利害关系,腐败魅影也暗藏其中,权钱交易、私相授受,恐怕并不鲜见。

  清理整顿过滥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大快人心。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年底成立了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也让人们对清理规范工作的长效成果有了期待。既然已经有了管理规范,就须严格执行,项目的申报、审批、开展,每一个程序、每一项内容都应受到严格监管,如有违规,严厉问责。

  而要防止反弹,还少不了公开透明的阳光。目前保留了多少项目、为何保留、如何开展,都要向社会公开。另外,组织开展活动的要求中有一条是“评选条件、评选办法和评选结果等要在适当范围内公示”,那么,跟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就要在全社会范围公开公示。评比不能相关单位“关起门来玩”,引入社会监督的力量,才能让评比结果更干净、更具含金量、更有公信力。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