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率先敞开大门迎接“车载蔬菜”的举措,有效减轻了菜价上涨的压力,也展现出了城市管理的新思路、大气度。可否学学首都,在不影响整体市容的前提下,让“车载蔬菜”遍地开花。
今年8月,“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开始在北京营业。菜农头天晚上摘下的蔬菜,经过集中收购之后,凌晨就运到市场。省掉了经销商环节,蔬菜更新鲜,菜价更便宜,得到了北京市民的一致好评。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将在全国推广“周末车载蔬菜”市场模式。
在CPI指数持续蹿升、民众“菜篮子”天天喊“饿”的大背景下,首都率先敞开大门迎接“车载蔬菜”的举措,有效减轻了菜价上涨的压力,也展现出了城市管理的新思路、大气度。
众所周知,国人的“菜篮子”常常被两个词所左右,一个是“菜价暴涨”,一个是“菜贱伤农”。两个在逻辑领域相左的词,却常常在实际生活中夹缠不清。在济南唐王镇,每年蔬菜收获季节,都会听到来自菜农的求助,一毛钱一斤的西红柿,五分钱一斤的大白菜,动辄烂在地头无人问津,而在30公里外的济南市区,超市柜台上的蔬菜却价格坚挺,且时而蹿动不已。其中,问题之一就出在流通环节,流通环节不通畅,抬高了蔬菜中转成本,压力向市民和菜农两头传递,造成了令人失望的局面。
是谁卡住了菜农和市民的“脖子”,使得蔬菜营销的中间环节这么多?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把菜农挡在了大门之外。
在传统的中国城市中,近郊农民进城走街串巷叫卖是一大特色。他们的形象和声音,被老舍写入话剧,被侯宝林刻画成相声,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然而近年来,随着一些城市管理日趋严密,比如许多城市都把露天的菜市场给清理掉了,一律“退路进厅”,路边街角的菜摊纷纷躲进被划定的局促的市场里,摊位费上来了,菜价也跟着上来了,最后吃亏的是菜农和市民。在封闭的市场里,原本在阳光普照之下透着鲜亮的蔬菜,从此在昏暗的光线下披上保鲜膜,身价也实打实地被抬高了不少。
城市或许越来越规整,但无形中也可能抬高我们的生活成本。近郊农民没法把地里的产出运往不远的城市,即使地里多收了三五斗,也要看“菜头”脸色;城市居民买不到便宜的蔬菜,冰冷的玻璃幕墙中映不出菜农的影子,喧嚣的水泥马路上听不见商贩的吆喝声。与此同时,城市人纷纷开车下乡去寻找“农家乐”,但城市的态度却依旧苛刻,除了在一些城市夏季出现的西瓜摊,几乎没有真正为农民兄弟开启一点点城市的门缝。
为了城市的整饬洁净而无视多数民众的利益,如此要面子不要实惠的城市管理模式,真的适合目前的国情吗?其他城市可否学学首都,在不影响整体市容的前提下,让“车载蔬菜”遍地开花,让农民带着更多的蔬菜土产进来,和市民把手言欢、相顾而笑。
诚如是,则“车载蔬菜”载来的,就不仅仅是新鲜便宜的蔬菜,还有城乡之间那份久违的和谐。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