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大闸蟹的新闻频频见于报章,而产地相关权威人士不失时机宣布,量有限,会涨价。同时,市面上蟹券横飞。蟹未到,金已掷。送礼的、收礼的,估计在乎券上金额多于在乎蟹的味道。(9月21日《姑苏晚报》)
螃蟹越来越不像螃蟹了。前几年月饼埋金藏银,“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月饼已不是一个饼了,而成了“公关”载体。今天的螃蟹,正步其后尘,爬向腐败。数百、数千元的“纸螃蟹”,浓缩在二指宽的礼券上,不是货币胜似货币,不但收礼轻松,而且转赠、兑现也轻松。螃蟹本是寻常物,却离百姓越来越远,原因就在于“腐败因子”的注入,遂使“蟹已不蟹”。
可以断言,横行的“纸螃蟹”还只是初露“腐败”端倪。蟹老板们说得很自信,也充满逻辑力量:只要“送礼公关”有需求,“纸螃蟹”方兴未艾。在商言商,与其将“腐败螃蟹”的板子打在蟹老板的屁股上,不如反思为什么“腐败需求”源源不绝?
“纸螃蟹”是面镜子,还反映出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腐败正在“常情化”。这个现象传递的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就是腐败底线的下沉。与贪赃受贿相比,送礼收礼不显山不露水,在一些官员眼中已成“小事一桩”,“受礼不受贿”甚至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香港反腐的成功经验,很重要一条是对腐败“零容忍”,哪怕只贪一元也不能容忍。用“零容忍”来衡量“纸螃蟹”、衡量“受礼不受贿”,能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