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频出频改提醒公共管理的转型

时间:2011-09-05 13:58   来源:长江日报

  又到开学时,广东的中小学校长们的办公桌上“例牌”,又会出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生减负”的红头文件。校长坦言,之所以年年发,皆因年年做不到。与之相对的,就是近期频频涌现的“短命”政令:只执行了9天的江门“禁狗令”、8天即被叫停的“征收房产加名税”;还有近期屡屡出台又“落不了地”的行政令:“挂号不超10分钟”,“关舱门半小时内必须起飞”……这是近日《羊城晚报》的新闻。

  对于这种政令频出频改,事实上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本身立足公共利益,但操作上缺乏科学的执行机制,以致于停留纸上,沦为一纸空文;二是政令本身对利弊权衡和利益的复杂性估计不足,以致于民意激烈,造成政令短时间内频频变脸,狼狈不堪。

  这两种情况,对应的是两种机制:一是政令的出台机制问题,二是政令的落实机制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即我们对政令本身涉及的利益主体有无充分考量,对执行之后产生的社会效果有没有预判的问题。

  对于这种现象,新闻的标题是“政令频频‘朝令夕改’被指搞晕老百姓”,“搞晕老百姓”是一种形象描述,“晕”的根源,是政策的出台和执行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表面上看是老百姓无所适从,实际上则是老百姓对政策的制定者降低了信任。

  对政令“朝令夕改”,在普通民众的感受中,这是轻率决策,只拍脑袋,不顾民意和实际情况的表现,在不少政策制定者那里,这又常常是尊重民意、顺应民意的表现。我们经常看到的景象是,某一件事情如“挂号难”、“飞机常晚点”或者“狗患”等等常遭民众抱怨,就容易有一项雄心万丈的“禁令”或是“整顿性命令”跟进出台,而一有舆论反弹,招致批评,则立马恢复常态、大打折扣,而这通常也被视为“反应迅速”乃至“及时纠错”的好事。

  拿江门“禁狗令”来讲,先是不容分说以“市区禁止养狗,违者统一收缴捕杀”的方式一刀切下,随即9天后又马上收回,公布了“接纳民意改进城市犬类管理办法”的决定。在官方的说辞中,“短命”政令废立之间,都跟民意相关。立也是民意,废也是民意,好像是不能怪政令出尔反尔,只怪民意太复杂,管得了不养狗的老百姓,就管不了养狗的老百姓。

  但我们的社会管理,本来就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因此,我们的政策制定和出台,彻底改变类似于“学生减负”这种空头政令的痼疾,也要革除一厢情愿、非此即彼的冲动式政令出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政策效应要改变,一味讲究“少数服从多数”的思维习惯也要越来越明确地破除。

  一个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的社会,利益平衡和兼顾的难度会越来越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然需要越来越细致。公共政策出台制定得越谨慎、越复杂,民众运用和接受起来就越简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是我们的公共政策的出发点,最终是落脚到方便于管理上,还是落脚到民众的需求上,实际上是在检验政策的制定者是否真正跟上了社会进步的步伐,做到了公共管理是否在与社会一同转型。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